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髌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因属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目的就是恢复膝关节的伸屈功能。在手术治疗中,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再内固定,且内固定材料及固定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利弊。但对于单纯的骨折及无明显移位的骨折,采取传统的切开方法对膝关节的组织结构破坏较大,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女性病人,有损腿部皮肤的美观,多不情愿接受。我们介绍一种专对单纯髌骨骨折的新手术方法一经皮穿刺钢丝内固定法。该法对膝关节结构基本无破坏,固定牢靠,功能恢复较快,病人乐意接受。经过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钢丝内固定治疗 髌骨骨折 经皮穿刺 膝关节结构 钢丝内固定法 治疗方法
  • 简介:为了提高颈椎病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一种带有角度控制的多功能颈椎牵引椅。多功能颈椎牵引椅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设计,选用ATMEGA16作为核心处理器,实时监测和处理各通道传感器采集到的牵引力、牵引角度等信号,通过对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实现力量、角度的组合牵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精度高、运行平稳可靠,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症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颈椎病 角度控制 多功能颈椎牵引椅 生物力学原理 组合牵引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者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联合钢丝套环法干预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肱骨髁上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患儿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2岁。所有患儿均给予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及钢丝套环法干预,术后8周、12周、6个月、12个月采用X射线随访评价术后内固定和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指数评估关节功能。结果共39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2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36个月。26例骨折术后8周即愈合,9例12周愈合,3例6个月愈合。随访12个月,1例骺板早闭,无缺血性骨坏死;1例出现畸形愈合。Mayo肘关节功能指数评估手术后关节功能,22例为优,13例为良,4例为可;手术后评分为(91.5±5.7)分,手术前为(52.6±8.4)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联合钢丝套环法可以有效维持复位后骨折远端肘关节的稳定性,为促进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交叉内固定 钢丝套环法干预
  • 简介:目的研究在牵引床辅助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8月应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5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85分钟,平均为48分钟,5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月,优20例,良25例,优良率为90%。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PFNA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及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康复迅速等特点,是股转子间骨折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牵引床 转子间骨折 PFNA
  • 简介:建立带颅骨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在旋转过程中,不同牵引角度对颈椎间盘的影响。采集1位无颈椎病病史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应用Mimics17.0、GeomagicStudio13.0、Hypermesh13.0软件生成颈椎间盘及椎体CAD模型,并划分网格。然后导入AnsysWorkbench15.0分析软件中,得到带颅骨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在所建模型上添加载荷及约束,模拟人体头颅旋转角度牵引。同一大小牵引力作用下,在前倾情况下,颈椎间盘Z方向的轴向变形随牵引角度增大而逐渐变小,但在后伸和左右屈曲情况下,各个颈椎间盘的Z轴方向轴向变形会随随牵引角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同时上颈椎椎间盘的变形幅度远比下颈椎[1]椎间盘的变形幅度要大。例C2~3在牵引角度为20°时,前伸变形幅度由27.7%减小到6.2%,后伸和左右屈曲的变形幅度分别增大到77.3%、58.3%、54.8%。颈椎间盘在旋转过程中其Z轴方向的轴向变形和最大应变呈现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规律。本研究所建立的带颅骨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来进行颈椎旋转牵引的仿真分析。

  • 标签: 颈椎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旋转牵引 逆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