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探索以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为种子细胞、以液态胶原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的可行性。体外分离并规模化扩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以Ⅰ型液态鼠尾胶原为支架,按自然子宫内膜的结构在体外重建具有两层结构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体外培养14天时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化鉴定。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再造子宫内膜片层在胶原材料中能够较好地维持双层结构,上皮层呈CK18阳性,在某些部位还能够形成极化的柱状上皮。利用体外扩增培养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子宫内膜片层具有子宫内膜组织的双层结构与极化上皮特征。
简介:目的探讨Moyamoya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Moyamoya病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2.60岁。发病高峰中30~40年龄段为12例,40~50年龄段10例。做16层螺旋CTA,扫描参数为:250kV,250mA,螺距15,扫描层厚1mm。同时6例又行DSA检查,将其CTA结果与DS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共27例,占总例数的90.0%,受累段均为颈内动脉末段。病变累及双侧者26例(占总例数86.7%)。30例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及迂曲扩张的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代偿动脉,狭窄血管显示率100%;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28例,异常血管网显示率93.3%。30例中有6例同时行DSA检查,两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Moyamoya病脑血管改变特点,包括颅内血管狭窄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可以考虑作为Moyamoya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筛查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OSTEOSET(R)型人工骨植骨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OSTEOSET(R)型人工骨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15例,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4个月,所有病例都取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OSTEOSET(R)型人工骨材料术后1个月开始吸收,术后3个月基本或完全吸收,术后半年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OSTEOSET(R)型人工骨材料在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植骨较佳方法,从而可使患者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简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可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其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因素除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间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机械性压迫外-即所谓静力性压迫,还有诸如颈椎节段不稳和动态椎管形态及容积改变-即静力性压迫因素.另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作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前置性因素,亦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尤其自MRI问世以后,CSM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明显增加.目前,尚无能解除脊髓压迫的特效药物.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如选择保守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年为限,无效或持续恶化者应及时手术.手术方法以颈前路为主,颈后路手术不能直接去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只能起到间接减压作用,仅适用于多节段椎间盘受累(大于3个节段)、广泛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或脊椎黄韧带骨化(OLF)者[1].
简介:目的评估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使用新型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9月-2010年1月成人肱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37例,骨折按AO∕ASIF分型法分型均为C型,其中C1型21例,C2型9例,C3型7例。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采用肱骨远端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参照MEPS评分系统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23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采用双侧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优良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延期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可行性。方法1999~2004年我院收治Ruedi-AllgowerⅡ11例、Ⅲ型13例共24例Pilon骨折,跟骨牵引10~18(平均15)天后采用切开复位、植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骨折延期愈合3例,畸形愈合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5例。根据Helfet评分,优8例,良10例,差6例,优良率75%。结论延期钢板内固定既能减轻软组织损伤程度,又能提供坚强内固定以利早期关节活动,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中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结合PCA泵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第一组(A组)术后包括膝关节后关节囊和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二组(B组)术后仅在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而不注射后关节囊,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三组(C组)术后仅采用静脉PCA泵镇痛。分别在术后2、12、24、48、72小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术后2、12、24、48、72小时A、B、C组评分分别为2.0,2.1,4.9;2.7,2.6,5.5;3.5,3.4,4.6;2.4,2.5,3.8;1.4,1.4,2.8。A组和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评分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和静脉PCA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后关节囊可不注射,镇痛效果优于单用PCA泵。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后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后PS增加(P<0.05)。化学治疗前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后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及生存率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和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后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59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7.29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分析其CT表现。其中20例行腔内支架隔绝术并复查,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40例,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均可显示,36例可见破裂口;未见明显破口的主动脉壁间血肿8例,合并壁间血肿的主动脉穿透性溃疡7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位于主动脉弓2例,位于降主动脉2例。20例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未出现内漏、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及腔内支架隔绝术后的随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Herbert螺钉和微型锁定接骨板在桡骨小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5年3月收治21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MasonⅡ型13例,MasonⅢ型8例。7例采用Herbert螺钉固定,8例采用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6例采用Herbert螺钉+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按Mayo评分评测肘关节功能: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Herbert螺钉固定及微型锁定接骨板对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坚固的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2年6月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岁。结果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拔出及断裂,关节面无塌陷,下肢力线无偏移。根据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19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4.4%。结论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牢靠、能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回声跟踪技术(ET)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T2DM患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共3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64.50岁。应用ET检测患者颈动脉参数,包括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及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分析其与病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合并症的相关性。结果病程与Ep、β、PWVβ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C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AI无相关性;年龄与β呈正相关(P〈0.05),与Ep、AC、PWVβ、AI均无相关性;是否合并有高血压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HbA1c、IR及BMI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主要与病程相关,年龄因素在内皮功能变化中也起到一定作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后,即使良好控制血糖也难以将其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