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满足POCT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结果报告及时化的检验模式新要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Y形光纤的便携式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该设备以恒流源驱动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Y形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介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信号接收传感器,替代复杂庞大的传统共聚焦光学系统,使光路设计及信号采集模块小型化;设计Sallen-Key拓扑结构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以减少杂波干扰,提高系统灵敏度;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机械扫描模块、光电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完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值定量检测。AD采集精度实验显示,该系统的AD采样偏差为10μV,标准差为1.91E-06;实测荧光微球实验表明,荧光微球稀释倍数和荧光强度信号之间的乘幂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该系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简介:目的研发一种专用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时的三维导航器。方法选取颈干角为(135±5)°,并且股骨大转子顶点基本与股骨头中心等高的人体股骨骨骼的干标本32例,其中左侧16例,右侧16例。通过股骨头中心、平行于股骨干、垂直于股骨干与股骨颈所在的平面用钢锯将股骨标本的股骨头进行截骨;在股骨大粗隆顶端开口向股骨近端髓腔内插入PFNA主钉,主钉钉尾与股骨头中心点在同一高度上。在本课题所研发的股骨近端髓内钉三维导航器的导引下向股骨头颈部打入动力钉导引针,测量动力钉导引针在股骨头截骨面上的出针点与经股骨头中心点直线的垂直距离作为偏离值。结果利用本课题所研制的三维立体导航器在32例股骨骨骼的干标本上置入导引针,其中14例偏离值为0(占43.75%),最大偏离值为2mm,仅3例(占9.375%),平均误差只有0.69mm。结论本课题所研制的导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定位精确,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研究应用。
简介:目的测试采用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C)强化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的极限载荷性能。方法18具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标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6例,对照组(正常标本),其中二组制成EvansⅢ型骨折模型,一组应用DHS固定,另一组应用Sr-HAC强化DHS固定,测量各组的最大载荷。结果正常标本组的极限载荷最大,Sr-HAC强化DHS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极限载荷次之,单纯DHS内固定组的极限载荷最小,其中Sr-HAC强化DHS组与单纯DHS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Sr-HACDHS内固定,能提高DHS的极限载荷,可能减少内固定的失败。
简介:本文描述了一个以8098单片机作为控制器,以点阵式液晶屏为显示手段的新型便携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试系统。该系统集声刺激、信号采集、放大、滤波、处理于一体,结构轻巧,操作简便。系统的软件采用MCS-96汇编语言编程,信号处理采用叠加平均法。该系统的初步试用结果表明这种基于8098单片机构成的仪器与现有的大型系统相比,工作性能令人满意,且整机成本大大降低。
简介:研究正常大鼠骨和脊髓损伤所致大鼠骨质疏松骨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粘弹性力学参数.选用280~320g4~5月龄wistar雄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0周空白对照组11只,3周实验组11只,7周实验组11只,11周实验组11只,0周空白组于0周处死,解剖取大鼠股骨,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包裹,置-20℃冰箱内保存备用.对3、7、11周实验组大鼠人为造成脊髓损伤后饲养,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3、7、11周处死实验组大鼠,解剖取大鼠股骨.对0周空白组、3周实验组、7周实验组、11周实验组大鼠股骨进行压缩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得出了各组大鼠股骨压缩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及曲线.实验组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显著低于0周空白组(P<0.05).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8月期间,笔者手术治疗34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例,其中胫骨骨折17例,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8例;AO分型:21例为简单A型骨折,13例为楔形B型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闭合复位成功,无一例切开,34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周,平均8.5周,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肢疼痛、骨折再移位、肌萎缩等,无需艰苦的康复训练。结论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比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固定髌骨横形骨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基于膝关节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Patran及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双螺栓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髌骨横形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N,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螺栓系统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螺栓与螺母相对最大位移为0.02396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47.57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57.40MPa,螺栓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119.9MPa;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克氏针相对最大位移为0.01338mm,钢丝相对最大位移为0.00857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26.24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71.34MPa,克氏针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63.1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272.2MPa。螺栓及克氏针张力带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结论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均能够用于髌骨横形骨折的治疗,螺栓固定的骨折端加压力更强,应力更为分散,克氏针张力带系统钢丝应力更为集中。
简介:各位同道:足踩外科作为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国内外取得了高速发展。为促进足踝外科事业在中国的普及,提高本地区足踝外科的诊治技术和学术水平,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足踝部疾患专病治疗中心、上海瑞金医院足踝外科举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足踝外科高峰论坛”将于2013年12月13日至14日在中国上海举办。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JudithBaumhauer(美国Rochester医学院教授)、DonaldBohay(美国Michigan大学教授)、JohnAnderson(美国Michigan大学副教授)、WolframWenz(德国HeidelbergATOS足踝外科主任)、DishanSingh(英国RoyalNational医院足踝外科主任)等目前在国际上有较突出贡献的足踝外科专家,以及国内最顶尖的足踝外科专家来沪,届时他们将分阶段、
简介:目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polytetrafluoi-ethylene,ePTFE)由氟和碳元素组成,是一种高分子生物材料,呈多孔状,惰性、无毒,有极稳定的理化性,极佳的生物相容性,该材料易被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用于缺损组织的修复和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外支架材料有其独特的优点。为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遗传毒性评价。方法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按照GB/T16886.12-1997标准制备浸提液。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菌株。细胞株: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国仓鼠肺细胞(V79细胞)。对照样品:阴性对照样品为生理盐水(N.S),二甲基亚砜(DMSO);阳性对照样品为敌克松(Dxson)500μg/mDMSO,2氨基芴(2AF)2mg/mDMSO,环磷酰胺(CP)60μg/ml,丝裂霉素(MMC),乙基磺酸甲酯(EMS)1.0ms/ml。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42.5岁。胫骨平台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3例,胫骨干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均于内固定术后5-14天(平均10天)发生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氏菌感染2例。术中保留内植物,彻底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分层封闭创面,5-7天更换VSD敷料的同时行创缘部分减张缝合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后完全关闭创口。结果应用VSD技术治疗7-15天后,所有患者均创面洁净及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此期间更换VSD敷料1-3次(平均2次)。末次手术均采用直接缝合方式完全关闭创面。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于末次手术后20-32周(平均25周)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局部感染无复发,采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为22-29分,平均26分。结论运用保留内植物结合VSD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早期感染,骨折维持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简介:测定587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音图上的第四心音(S_4),发现S_4的检出率为77.17%。心肌梗塞、心绞痛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S_4/S_1比值≥25%,音频≥100Hz者居多。以有无S_4分组观察,两组左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而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_4(+)组左室快充期充盈分数(RFF),二尖瓣舒张早期关闭斜率(AVEF)分别下降8.65%和9.01%;左室慢充期充盈分数(SFF,AFF)、二尖好血流A峰及A/E比值相应升高,(P<0.05~0.001)。表明:异常S_4与左室舒张末期容量负荷过重及左房向左室排血发生障碍有密切相关性。
简介:观察大鼠不同负荷耐力训练后骨骼肌一氧化氮(NO)含量、骨骼肌铁代谢及其相关关系,研究NO对不同负荷耐力训练过程中大鼠骨骼肌铁代谢的调节机制。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度运动组、过度运动组,对照组大鼠不运动,适度运动组和过度运动组大鼠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5周后,测定肌四头肌铁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过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股四头肌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适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股四头肌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适度运动引起血清及股四头肌NOS提高的结果是增加了NO含量。NO使摄入细胞内的铁增加,向细胞外转运的铁减少,最终增加肌细胞内的贮铁量,保证运动中骨骼肌铁的需求,使机体对运动产生有益的生理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