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免疫检验中实施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以200例免疫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对免疫检验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检验准确度和检验质量、检验质量控制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检验指标平均变异指数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为了分析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探究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后,具体构成为:胸腰椎骨折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抽取时间方面,跨越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经统计,全部患者共72例,在手术探查后均已确诊,而后将上述结果作为金标准,为全部患者提供MRI检查,总结最终效果。结果:将手术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在72例患者中进行分析,MRI检查后,胸腰椎骨折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准确性为94.44%,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66.67%。结论:临床诊断过程中,MRI检查方案优势明显,对于胸腰椎骨折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来说,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推广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复发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 90例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患者开展研究,标本纳入时间为 2018年 01月 -2019年 12月,随机分为两组,各 45例。参照组为行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观察组为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患者,分为复发组( 15例)和未复发组( 30例)。结果 观察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参照组,且在观察组中,未复发患者的 IL-6、 IL-8低于复发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患者来说,其炎性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其产生和鼻息肉复发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强化对局部炎性反应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肺心病与急性左心衰的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伴肺高压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分成阻塞性肺心病组和急性左心衰组,每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诊断,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NYH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运用超声、胸部X线、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之后,两组患者的心胸比率、EF、血浆BNP水平和健康志愿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及吸氧治疗之后,NYHA心衰等级改变非常明显,并且此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借助心胸比率、EF、血浆BNP水平等参数,能够进行阻塞性肺心病和急性左心衰的诊断,并且借助药物治疗及吸氧治疗的方式,可以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各项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尿酸水平检测。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并分析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为(360.58±71.95)umol/L,高于对照组的(309.15±75.24)umol/l,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高血压、糖尿病、LDL-C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者相比,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上升与脑卒中发病之间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挑选100例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以及机械通气;给予研究组常规对症治疗以及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气指标水平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指标水平与研究组无差异(P>0.05);经治疗后对照组血气指标水平有明显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均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普外科护理管理中运用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方法1178例患者均为本院普外科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经随机、单盲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埋干预。观察两种护理对策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4.7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有较大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升患者配合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预后。
简介:摘要搏动性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性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性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性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性搏动耳鸣和动脉性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性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性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刀成为了手术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之一。电刀具有高频电流产生的切割和凝固作用,可以在手术中进行切割、烧灼、止血等操作,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效率,减少手术风险和病患的痛苦。为了设计一款优秀的电刀,需要考虑手术的特殊需求,例如手术部位、手术类型等,采用优质材料和现代制造工艺,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和安全性等方面。在电刀的应用方面,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加强对电刀的追踪和管理,以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目前,电刀在手术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例如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普外科等,其中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更是不可替代。总的来说,电刀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医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和支持,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保障。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IC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前馈风险控制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院内就诊的60例IC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样本纳入例数:60例;样本纳入时间: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以随机摸球为基础分组方式,分为对照、实验两个小组,观察例数高度一致。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前馈风险控制护理。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实验组(前馈风险控制护理)WBC水平更低,恢复时间更短,舒适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前馈风险控制护理可以有效缩短IC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恢复所需时间,改善预后,提高舒适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施行ICU体位护理对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的效果。方法: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搜集87名,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随机分组,针对所行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的41例常规组病例样本与所行方案为体位护理的46例体外组病例样本,通过病原菌、X线片、临床症状观察确定VAP发生率,行以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估的比较。结果:两组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体位组VAP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同比于常规组,呈现出更优趋势(P<0.05)。结论:在ICU对机械通气患者施行ICU体位护理可减少VAP的发生,同时可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