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寻找山银花(LoniceraconfusaDC.)药效物质物基础,全面评价金银花类药材的质量.方法:应用多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4个酚酸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咖啡酸(caffeicacid)(Ⅰ),绿原酸(chlorogeniccacid)(Ⅱ),绿原酸甲酯(methylchlorogenate)(Ⅲ)和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5-O-caffeoylquinicacidbutylester)(Ⅳ).结论:化合物IV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简介:目的:对条叶龙胆根和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针对性地获得酮类化合物,采用ESI-MS和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植物中获得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acremoxanthoneD(1),sporormielloside(2),artomandin(3),oliganthaxanthoneA(4),oliganthaxanthoneB(5),pinetoxanthone(6),polyhongkongenosideA(7),1,5-dihydroxy-2,3,4-trimethoxyxanthone(8)和bannaxanthoneI(9)。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1,2,5和9能抑制脂多糖所致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IC50值分别为10.8、5.7、12.5、6.8μmol·L^-1。结论:化合物1~9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简介:目的:对大高良姜的根茎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IR、^1H—NMR13C—NMR、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E)-3-hydroxyprop-1-enyl]phenylacetate(1),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2),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3),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4-en-3-one(4),[1′S]-1′-乙酰氧丁香酚乙酯(5),反式对羟基桂皮醛(6),对羟基苯甲醛(7),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8),高良姜素(9),trans—P—coumaryldiacetate(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是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4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苯庚烷类化合物。
简介:目的:研究短葶山麦冬水提物((Lm-a)、总皂苷(Lm-s)及主要成分Lm-3的抗炎活性,为其临床应用于治疗炎性疾病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或组胺诱导小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Lm-a,Lm-s和Lm-3灌胃给药的体内抗炎活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或佛波酯(PMA)诱导的髓样白血病细胞(HL-60)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黏附模型,考察Lm-3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单次灌胃给予Lm-a(336和672mg·kg^-1)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Lm-s和Lm-3(23.2和4.6mg·kg^-1,相当于Lm-a672mg·kg^-1)对上述炎症模型显示相似的抗炎活性;相当于短亭山麦冬4g·kg^-1生药量的Lm-a、Lm-s及Lm-3均明显抑制组胺致小鼠足跖肿胀;Lm-3(0.01、0.1和1μmol·L^-1)体外显著抑制TNF-α或PMA诱导的HL-60与ECV304细胞的粘附作用,提示其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蛋白激酶C通路等有关。结论:短葶山麦冬具有显著体内外抗炎活性,其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为总皂苷和Lm-3,为其临床应用于治疗炎性疾病提供药理学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DM301大孔树脂对大黄总葸醌的吸附性能及分离纯化工艺参数。方法:以大黄总蒽醌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黄总蒽醌的含量。结果:DM301大孔树脂对大黄总蒽醌适宜的交换吸附条件为:以10g大孔吸附树脂为标准量,最大上样量为3.4g·g^-1(生药材/干树脂),最佳上柱工艺为药液浓度含生药量0.40g·mL^-1,pH6,流速为1mL·min^-1,90%乙醇洗脱,洗脱液用量为80mL。验证实验证明,DM301对大黄总蒽醌的动态吸附率在70%以上,洗脱率在80%以上。结论:DM301大孔树脂交换吸附大黄总蒽醌的纯化方法可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内皮功能障碍(ED)被认为是血管病变发展中的早期事件之一。探索内皮功能障碍机制对于研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氧化应激、炎症、内质网应激三个方面阐释ED发生发展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在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内皮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分析中药作用机制及探索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药物探索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