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19831997年采用手法理筋结合“┛”型托板固定治疗该症7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简介:目的:观察采用骨栓结合多钢板框架结构治疗胫骨平台严重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用Y形切口显露骨折处,将骨块复位后,用骨栓骨栓、塑形的普通钢板或L形钢板加以固定,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结果:随访1-7年,优良率92%。结论: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应采取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暴露是良好复位的关键,固定一定要可靠,术后要做到早活动、晚负重。
简介:目的:观察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方法:采用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仪治疗60例病人,治疗前后抽空腹静脉血测定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结果: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表明,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对于降低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有显著作用(p〈0.001),结论: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可改变血液流变学及脑的血液循环,使受伤的神经组织再生,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简介:尺骨干骨折,多因旋转兼传导暴力造成,常见于下1/4段,如为上段尺内干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打击:如为跌伤扭转暴力引起,易并桡骨头脱位,即孟氏骨折。
简介:急性斜颈病例临床常见,早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往往因颈部肌肉痉挛、疼痛,而致颈部活动障碍哦,动则剧痛,在1~3天内急性期不能行手法治疗。
简介:本文试图从现代医学角度,着眼于椎盘源性下腰痛的病因,归结为生物力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生物细胞因素的变化为主要病机;同时从《黄帝内经》中寻找到世界上最早有关腰痛致病病机——经络学说,并逐一诠释。同时针对这些病因提出了对因性治疗措施,供临床上较棘手的盘源性下腰痛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诊断思路和一套规范的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研究腰曲对颈曲的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运动力学的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椎曲X线片的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27例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简介:目的:探讨上病下治方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四维牵引调腰曲,配合过伸提胸法为主治疗,观察各类型寰枢关节错位4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97.5%,随访平均8个月,颈椎正侧张口位CR片,基本稳定占85%,优良率达到94.99%。结论:采用上病下治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肌的作用及其与人类腰曲形成的关系。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8例,分别以站立位及端坐1h后摄侧位X线片,进行腰椎长短对照,并以站立位及步行(跨步)位摄正位、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端坐1h后较原站立位侧位X线片显示短缩,平均为1.2cm,跨步位显示腰椎向同侧旋转,同时腰曲加大。步行带动腰椎向前弯曲并随左右下肢运动而旋转、侧弯,其主要作用力来自腰大肌。结论:腰大肌的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的主要运动力。腰椎在站立和端坐下有伸缩运动。
简介:颈椎病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人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颈椎病的病因众多,颈部软组织病变是其临床多种症状的主导性病因;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为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失调,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椎是颈椎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曲变化对颈曲的影响主要通过脊柱韧带的传导力而发生。上病下治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前提,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中国整脊学的椎曲论,为上病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简介: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与肩肱关节运动的关系。方法:选肩部无损伤疾病的青春期男女21名,分别在肩肱关节中立位,外展45°-90°,上举135°-180°的状态下,摄x线肩关节正位片,依次测量上述运动下肩胛骨活动度。结果:肩肱关节外展45°起至上举到1800肩胛骨同时外展25°-75°.结论:肩肱关节外展运动必须有肩胛骨外展活动才能完成。
手法结合托板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复合框架式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26例疗效分析
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尺骨干下1/4骨折治疗经验
论上病下治法在急性斜颈疗效报告
盘源性下腰痛病机的再认识及对策
腰曲对颈曲影响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上病下治法复位寰枢关节错位120例疗效报告
腰大肌作用与腰曲关系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
论上病下治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肩肱关节与肩胛骨运动动态下X线照片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