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验证针刺治疗术后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术后麻痹患者分为3组,在常规禁食、胃肠减压及支持治疗的同时,A组(35例)立即接受针刺治疗,穴取内关、足三里、上巨虚;B组(36例)接受西医常规方法治疗,如灌肠、口服吗丁啉或莫沙比利等;C组(36例)接受西医常规方法治疗5天无效后,加针刺治疗,取穴同A组。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为97.1%(34/35),优于B组的58.3%(21/36)与C组的80.6%(29/36)(均P<0.05);A组治愈患者的治疗天数明显短于B组、C组(均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治疗术后麻痹,早期针刺效果更好。

  • 标签: 术后肠麻痹 针刺疗法 针刺效应
  • 简介: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 标签: 热敏化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热敏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淋巴细胞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淋巴细胞NF-κB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淋巴细胞NF-κB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淋巴细胞NF-κB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穴位埋线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2 核因子-κB p65
  •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外,其余2组大鼠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摸。模型组不予干预,正常饮食,穴位埋线组于"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治疗15d后观察大鼠的腹泻、便血症状和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淋巴细胞核因子-κBp65(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的大鼠腹泻、黏液脓血便症状得到较快控制,大鼠黏膜组织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淋巴细胞NF-κBp65增多(P<0.01),β2AR的表达减少(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淋巴细胞NF-κBp65减少(P<0.01),而β2AR的表达增多(P<0.01),两组淋巴细胞NF-κBp65和β2AR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p65及相关信号分子β2AR,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穴位埋线 受体 肾上腺素能β2 核因子-κB 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