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欧洲人群对针刺的不同反应,分析机体的耐受性,为欧洲针灸临床干预时间频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68例2013年12月–2015年6月(MediQiAGDieZentrenfürTCM)瑞士原住居民第一次就诊患者的相关资料,对针刺的反应持续时间及性质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针刺反应65例(男28例,女37例),反应发生率38.69%,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的针刺反应中,乏力49例(男19例,女30例)、酸胀痛12例(男7例,女5例)、循经传导2例(男1例,女1例)、痉挛1例(男),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持续时间:男(13.00±12.51)h,女(32.81±25.59)h,经t检验,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刺反应发生率及性质与性别无关;发生针刺反应的持续时间与性别密切相关,女性发生针刺反应的持续时间更长。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40只,针刺组和药物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第15天检测正常及造模动物各20只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针刺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10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灌服辛伐他汀,每日1次,连续10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TC、TG、LDL-C、HDL-C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HDL-C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0d后,针刺组、药物组小鼠血清TG、TC、LDL-C以及MDA、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NO含量以及SOD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抵抗脂质过氧化,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简介:目的: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将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A组,58例)和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组(B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内科基础治疗,A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选用局部穴位:金津、玉液、风池、翳风、廉泉、完骨,B组给予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风池透风府,翳风、翳明、哑门、天容、天窗、廉泉采用平补平泻,金津、玉液采用点刺放血1~2mL,同时使用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输出特定的脉冲电流(50~100Hz)对喉颈部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每日治疗2次,每次30min,治疗2周结束后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为91.4%,A组的总有效率为75.8%。B组与A组总有效率比较,χ^2=5.232,P〈0.05。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吞咽神经肌肉联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把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上,针刺组:穴位选取脾俞、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曲池、外关、合谷,所选腧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只待燃尽,除去灰烬,留针稍许再将针取出,共计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肌注弥可保(甲钴胺针,由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500μg,日1次,共治疗4周。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温针灸不仅可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及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胫神经感觉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还将进一步探讨。
简介:目的将讨论温暖为消沉的治疗刺破技术的治疗学的效果和机制。有消沉的60个病人全部的方法A随机各与30个盒子被划分成治疗组和控制组。治疗组与在心,肺,肝,脾和肾,有Amitriptyline的控制组,HAMD规模和EEG-的质的变化的点挥动的Jiaji上温暖针技术被对待在治疗前后被观察。结果治疗组的全部的有效的率是100%,比有80%的控制组的好一些(P<0.05);治疗组的HAMD规模比控制组的好(P<0.05);在治疗组和控制组之间的体的症状的改进的比较是重要的(P<0.05);频率的比较和EEG-波浪的振幅是重要的(P<0.05),有不有毒并且在治疗组的副作用。结论温暖为消沉刺破技术比Amitriptyline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有不有毒并且在治疗组的副作用。温暖针技术能有效地调整频率和振幅EEG-波浪,并且行动改进压抑的状况。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