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非手术疗法治疗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53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总结诊疗体会。[结果]经治疗后,53例患儿颈斜、颈痛、头晕头痛症状全部消失,头颈部活动恢复正常,经颈椎正侧位片复查,所有患儿寰枢关节恢复正常对位,寰齿间距亦恢复正常。佩戴颈托支架固定1个月后,经门诊拍片复查,寰枢关节维持正常对位,寰齿间距维持正常距离,患儿头颈部无疼痛,活动自如,临床效果较满意。[结论]儿童自身生理解剖特性是寰枢关节容易发生半脱位的基础因素,临床医生应在诊疗时耐心细致,明确诊断后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制定非手术疗法方案。本病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分析护理48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体会,观察中药治疗的辅助疗效。方法选取近一年在我院接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人,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试验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并给予中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综合性护理后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综合性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后的发生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简介:摘要介绍一种新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检查方法——6秒检查试验,在急性骶髂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临床实验研究及生物力学机制探讨。结果86位急性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中有77.9%的患者抬单腿时腰骶部无不适感,而抬双腿时却诱发出不适感或无法抬起双腿;有18.6%的患者抬单侧腿和抬双腿时均有不适感,但抬双腿时这种不适感比抬单侧腿时明显加重。以上两种情况视为6秒检查试验阳性,阳性率约96.5%(标准姿势);经条件优化,患者足自然体位阳性率为74.4%,低于双足尖朝上的标准姿势,屈膝位时阳性率仅41.9%,远低于膝伸直位的标准姿势。结论6秒检查试验是一种基于生物力学杠杆原理的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方法,灵敏度高。该方法与目前临床常用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检查试验的诊断思路完全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颈椎保健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保健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保健操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评估双嵌式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对21名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应用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常规X线正侧位片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并记录每例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随时间顺序逐渐升高,6个月内所有病例椎间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在术后3d即显著恢复,3个月内下降,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在随访期间,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双嵌式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在早中期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评估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应用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行X正侧位片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每例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随时间顺序逐渐升高,6个月内所有病例椎间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在术后即显著恢复,3月内下降,术后6月趋于稳定,在随访期间,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早中期脊髓型颈椎病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