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蜈倍汤中药溻渍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8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蜈倍汤中药溻渍治疗,对照组给予5%水杨酸软膏联合樟脑软膏外涂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改良的EASI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症状(包括皮损面积、皮损形态)和自觉症状(包括瘙痒、睡眠影响)的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4.1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红斑/丘疹、角化/脱屑、浸润/肥厚/苔癣样变、瘙痒、睡眠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红斑/丘疹、角化/脱屑、浸润/肥厚/苔癣样变、瘙痒、睡眠影响评分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红斑/丘疹、睡眠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第3周、4周,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蜈倍汤中药溻渍治疗慢性湿疹具有较佳的功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近代医家对痰瘀互结致病作为慢性病基本病机已形成普遍共识,临床上从痰瘀论治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然而论述对痰瘀的认识多零散而重复,鲜有创新观点,尚缺乏对痰瘀互结病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痰瘀”可作为一种内生的有别于痰饮和/或瘀血的致病力更强的新的致病因素。痰和瘀共存是痰瘀互结致病的前提。痰瘀互结互生,滞络损脉,胶结不解,渐成窠囊,日久蕴毒是其病理演变过程。痰瘀致病,易滞络脉,固着难除,持续进展,可酿化为毒为其致病特点。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结合临床经验,试图对痰瘀致病进行新思考,提出痰瘀致病的假说,为丰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进行初步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就早期静注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40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都给予一系列的综合治疗,而72例治疗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静脉注射5mg(1mg/min)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总量15mg。结果72例治疗组患者中室性早搏7例(972%),室性加速性自主心律2例(278%),室性心动过速1例(139%),室颤2例(278%),房室传导阻滞3例(417%);68例对照组患者中室性早搏22例(3235%),室性加速性自主心律6例(882%),室性心动过速8例(1176%),室颤7例(1029%),房室传导阻滞3例(44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要低的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治疗组患者中,有6例(823%)出现梗死后发生梗死后心绞痛,2例(278%)出现急性左心衰,3例(417%)出现再梗死,3例(417%)出现猝死;68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7例(397%)出现梗死后发生梗死后心绞痛,5例(735%)出现急性左心衰,19例(2794%)出现再梗死,12例(1765%)出现猝死,治疗组明显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注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地降低住院期间猝死、再梗死、急性左心衰、梗死后心绞痛、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