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我国,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外伤类型,治疗方式多样,使用复合夹板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本研究针对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采用复合夹板治疗,并通过临床疗效比较、并发症观察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治疗效果进行具体评估。结果表明,复合夹板治疗能够有效复位骨折,提升手部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较高。同时,研究也发现,完善的医护配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加强术后康复。因此,复合夹板疗法配合优化的医护配合,可以更好地治疗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此类疾病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中选取60例纳入研究(时间:2018.1-2021.1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比组(传统小梁切除术)和研究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30例,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的滤过泡成形率及术后第2天眼压均明显高于对比组,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而术后6个月的眼压及视力优良和视野优良率组间相比P>0.05,浅前房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情况,降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滤过泡形成率,安全性高,建议采纳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复合克氏针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了120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治疗,实验组采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复合克氏针治疗。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也较对照组提前。讨论 本研究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疗方案,有望为临床实践中的骨折处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各项指标。方法: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本院收治的外科腹腔手术患者中选取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靶控组与复合组,各72例,靶控组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进行麻醉处理,复合组则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进行处理,两组患者均规范麻醉,麻醉后对比指标:(1)术后清醒指标;(2)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不同麻醉工作开展后,对比相关指标,得出如下结果:(1)术后清醒情况,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控组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复室时间明显短于复合组(P0.05),但靶控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更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伤患者的早期急救和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复合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急诊处理和急救护理,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经急救处理后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急救时间为20-60min,平均时间为(36.5±3.2)min。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例死亡,死亡率为6.77%,其中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占2.70%,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占4.05%。69例患者已经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3.24%,其中轻度残疾状态者4例,占比5.41%,重度残疾状态者为4例,占比5.41%。结论复合伤患者一般病情严重且复杂,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要求急救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方法:入选7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主要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参与本次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羟氯喹)与研究组35例(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观察指标:疗效及症状积分。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指标的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皮肤潮红、皮肤敏感症状治疗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以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接受抗菌肽与透明质酸复合剂联合羟氯喹治疗有良好疗效,可加快症状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七氟烷吸入复合静脉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麻醉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的108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骶管或硬膜外阻滞组)及B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骶管或硬膜外阻滞组),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从清醒到意识消失的时间、骶管或硬膜外穿刺过程中的体动反应、术后清醒的时间和其监测的RR、HR和SPO2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B组诱导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A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明显上升,B组平稳(P<0.05),两组SPO2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ASAⅠ—Ⅱ级患儿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明显优于氯胺酮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对不合作的小儿尤为适合。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的急救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拾的80例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研究观察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包含40例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患者。对照组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之上应用协调配合急救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有效率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本文观察组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患者应用协调配合急救护理效果显著,优于本文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实际急救护理工作角度上来看,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团队工作内容,因此协调配合急救护理有助于取得更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全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对胃肠道肿瘤手术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0月到2022年12月,共计100例胃肠道肿瘤患,基于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全凭静脉麻醉)与干预组(静吸复合麻醉),评价静吸复合麻醉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静吸复合麻醉干预方案的落实,能更加有效地保证胃肠肿瘤手术的有效开展并进一步优化了医疗干预效率,使得患者在手术阶段的麻醉效果充分优化,有效促进手术质量的提升(P>0.05);静吸复合麻醉干预方案的开展,有效提高了麻醉干预阶段的肌肉松弛效果,使得手术开展效率优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手术质量,有效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生理状态改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中,基于静吸复合麻醉干预方案的开展,更加有效地保障了麻醉干预阶段的麻醉效果与肌松效果充分体现,促进医疗干预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更好地保障了医疗干预安全性的进一步优化(P<0.05);在医疗指标数据分析中,接受静吸复合麻醉干预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指标与医疗阶段的各项生理状态指标均有着明显的优化,同时由于手术质量的提升,进一步保障了术后机体康复效率的改善,优化了整体的医疗干预质量(P<0.05);基于医疗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静吸复合麻醉方案的实施,在稳定患者机体生理指标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麻醉效果与肌松效果的综合性优化,使得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术后机体状态有效提升(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方案的实施能更加有效地保障胃肠道肿瘤患者全麻干预阶段的麻醉效果充分优化,使得手术干预效率、手术质量综合性提升,加快手术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预后康复效率,术后生理状态改善效果更好,远期生活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