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和缩宫素对降低子宫肌瘤剔除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拟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纳入A组(n=50,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缩宫素止血治疗),B组(n=50,静脉滴注缩宫素止血治疗)和C组(n=50,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止血治疗)。围手术期止血措施采取双盲法进行,除研究设计者外,受试对象本人与研究实施者对具体措施均不知晓(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3种子宫肌瘤剔除围手术期止血效果[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4例受试对象因中发现子宫肌瘤剔除困难而改行子宫次全切除。因此,A,B及C组实际纳入患者分别为49例,48例及49例。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上述围手术期的止血措施均无明显不良反应。A组中出血量[(257±180)mL]明显低于B组[(490±368)mL]和C组[(538±352)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组和C组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3组间术后出血量、术后Hb水平和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缩宫素可有效降低子宫肌瘤剔除中出血量,并且明显优于二者单独应用。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或缩宫素对子宫肌瘤剔除围手术期的止血效果相当。

  • 标签: 氨甲环酸 缩宫素 子宫肌瘤 出血量
  • 简介:目的探讨对要求保留子宫的宫颈肌瘤患者进行经阴道剔除与经腹腔镜剔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住院治疗的72例单发宫颈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5.1±4.6)岁。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为经阴道组(n=36)与经腹腔镜组(n=36),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5.6±4.5)岁与(34.2±4.8)岁;宫颈肌瘤最大直径分别为(5.2±2.4)cm与(4.9±2.6)cm;对其分别采取经阴道宫颈肌瘤剔除与经腹腔镜宫颈肌瘤剔除。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及术后最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及住院天数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肌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29,0.5087;P〉0.05)。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均无邻近器官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经腹腔镜组与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9.5±45.5)min与(78.4±25.3)min,中出血量分别为(150.1±88.5)mL与(116.4±40.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18,2.0775;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5.3±5.3)h与(12.9±4.2)h,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分别为(3.4±2.5)d与(2.2±1.2)d,住院天数分别为(5.2±1.8)d与(4.4±1.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4,2.5964,2.2188;P〈0.05)。结论经阴道剔除与经腹腔镜剔除对治疗宫颈肌瘤均安全可行。二者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经阴道宫颈肌瘤剔除较经腹腔镜剔除的手术时间更短、中出血量更少,而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抗菌药

  • 标签: 子宫颈肌瘤 子宫颈肌瘤剔除术 阴道式 子宫颈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的产前诊断指征,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染色核型分析的5655例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产前诊断指征包括: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高风险,如21-三综合征风险值≥1/270或18-三综合征风险值≥1/350(2482例),高龄(年龄≥35岁,1889例),不良妊娠史(675例),夫妇一方染色异常(49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465例),以及早孕期接触大量化学毒剂、辐射或严重病毒感染,或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等(95例),上述产前诊断指征均为单一指征,无交叉。通过羊膜腔穿刺染色体检查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确诊。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上述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类别及检出例数、检出率,以及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与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具有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胎儿染色核型异常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介入性产前诊断术前均与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5655例孕妇中,共计检出胎儿染色核型异常为124例,检出率为2.2%。分别以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高风险、高龄、不良妊娠史、夫妇一方染色异常、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早孕期异常物质接触史为产前诊断指征,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分别为2482、1889、675、49、465及95例,检出胎儿染色核型异常分别为40、47、12、5、19及1例,检出率分别为1.6%、2.5%、1.8%、10.2%、4.1%及1.1%。夫妇一方染色异常及产前超声检查异常孕妇胎儿的染色核型异常发生率较高。上述具有不�

  • 标签: 产前筛查 超声检查 产前 染色体畸变 胎儿
  • 简介:近年随着宫颈癌筛查的广泛应用,宫颈病变可被早发现、早治疗,从而使宫颈锥切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常用的宫颈锥切包括:宫颈冷刀锥切(CKC)、激光锥切(LC)和宫颈环形电切(LEEP)。宫腔镜辅助宫颈CKC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导致的并发症少、简单易学等优势。

  • 标签: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锥切术 宫腔镜检查
  • 简介:患者女性,30岁,因“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尽”于2008年2月16日(术后22d)入院。病史采集:G6P3,曾行剖宫产分娩3次,末次剖宫产时间为2007年8月8日,术后阴道持续流血1。个月,自止。未哺乳,月经未复潮,常下腹部疼痛。2008年1月26日因“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

  • 标签: 剖宫产术 疤痕妊娠 阴道持续流血 切口 人工流产术后 剖宫产分娩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盆底重建和阴道壁桥式修补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5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5,接受改良盆底重建)和对照组(n=25,接受阴道壁桥式修补),两组患者均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保留或不保留子宫。评价两种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及盆腔脏器脱垂定量(POP—Q)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手术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中平均出血量略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阴道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研究组随访(6~30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对照组中2例复发;⑥研究组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后对性生活影响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是治疗POP的有效式,手术简单、安全且微创。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盆底重建 网片
  • 简介:近年来,在行人工流产(手术流产与药物流产)妇女中,未育妇女占多数.她们中绝大部分会面临再次生育问题.研究认为,人工流产史既与再次妊娠早产直接相关,又与再次妊娠时先兆流产、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密切相关,但尚存争议.本文就人工流产术后对再次妊娠早产的影响,综述如下.

  • 标签: 人工流产 再次妊娠 早产
  • 简介:目的比较盆底悬吊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完成随访的10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A组(n=55)患者行盆底悬吊,对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患者,应用改良的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transobturatorinside-outtension-freeurethralsuspension,TVT-O);对B组(n=50)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对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U"字形缝合加强膀胱筋膜,并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壁黏膜。比较两组中、术后情况及术后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符合盆腔脏器脱垂纳入标准,盆腔脏器脱垂分度、平均年龄、产次和既往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中出血量少、排气时间短、保留导尿时间短和住院时间短,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比较,A组和B组在术后2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A组术后1年复发率较B组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疗效,术后2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A组较B组复发率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及B组术前较术后2个月、6个月及1年盆底障碍量表(pelvicfloordistressinventory,PFDI)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盆底悬吊较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治疗盆底功能障�

  • 标签: 盆底悬吊术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脏器脱垂
  • 简介:胎儿染色非整倍体异常包括唐氏综合征(Down'ssyndrome,DS)、18-三综合征(18-trisomysyndrome)、13三综合征(13-trisomysyndrome)及一些性染色异常。其中,最常见的是DS和18~三综合征。这两种疾病对个体的智能发育和体格发育有严重影响,是致残和致死的严重出生缺陷,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对该类疾病进行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受检者知情同意原则下选择性终止妊娠,是防止这类疾病患儿出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产前诊断 筛查方案 胎儿 18-三体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诊断技术在18-三综合征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13354例孕妇中,检出的95例18-三综合征胎儿为研究对象。产前诊断方法为胎龄为11~13+6孕周行绒毛活检,胎龄为16~24孕周行羊膜腔穿刺,胎龄〉24孕周后行经皮脐血穿刺。对95例胎儿的产前诊断指征、胎儿染色异常核型及超声异常表现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所有操作均获得孕妇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穿刺情况:95例孕妇中,46例(48.4%)于早孕期筛查结果异常,47例(48.4%)于中、晚孕期筛查结果异常,1例为夫妇双方α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东南亚缺失型)于早孕期行绒毛活检提示18-三综合征高风险,1例于中孕期行产前无创染色非整倍体检测结果提示18-三综合征高风险。95例孕妇中,33例(34.7%)接受绒毛活检,46例(48.4%)接受羊膜腔穿刺和16例(16.7%)接受脐血穿刺。2胎儿染色核型分析结果:91例(95.8%)为单纯型和4例(4.2%)为嵌合体型18-三综合征,4例嵌合体型中,2例异常核型比例超过20%,早孕期超声检查提示异常;1例嵌合比例11.0%,中孕期血清学筛查提示高风险;1例嵌合8.0%,于早、中孕期检查均未见异常,晚孕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后经产前诊断证实。3超声表现:38例(82.6%)孕妇于早孕期经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异常,主要表现为胎儿颈项透明层(NT)增厚或胎儿合并多发畸形;40例(95.2%)孕妇于中、晚孕期经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异常,其中36例(90.0%)合并2种或以上畸形。结论早孕期产前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18-三综合征,�

  • 标签: 18三体综合征 产前诊断 超声检查 核型分析 孕妇 胎儿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子宫内膜去除(MEA)中高频微波对组织的影响,评价MEA安全性及其术后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于本院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MEA的334例月经过多患者为研究对象,MEA术后采用月经周期、月经量评价量表(PBAc)评分对患者月经改变情况进行1~96个月随访,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MEA术后1个月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为314例(94%),PBAC平均评分为(53.19±35.88)分。术后24,60,84,96个月的PBAC平均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MEA术后接受官腔镜及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患者为52例(16oA)。其中,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示急性坏死期患者为12例(23%),慢性修复期患者为28例(54%),子宫内膜再生患者为10例(19%),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为1例(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为1例(2%)。结论高频微波可有效破坏子宫内膜达基底层,对子宫肌层无损伤。MEA术后组织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坏死期及随后的慢性修复期,部分病例可伴子宫内膜再生。

  • 标签: 微波 子宫内膜去除术 病理学 子宫内膜
  • 简介:目的进一步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明确携带HBV孕妇干预治疗对保护婴儿抗-HBV感染的意义。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转录(RNA)检测在母婴传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91例HBsAg/HBeAg呈阳性孕妇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为61例,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在孕26周起开始阻断治疗,自母亲及其婴儿血清和母亲乳汁中提取核酸,经PCR及RT—PCR分别扩增HBVDNA和RNA,Southern—blotting验证反应的特异性,取代表性产物克隆、测序,检测血清HBVDNA及全长型(IRNA)和顿挫性转录(trRNA)。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外周血HBVDNA、fRNA和tr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47.5%和6.7%,13.3%。70.0%。治疗组的前二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trRNA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后,婴儿HBVDNA和fRNA携带率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超过1/2的患儿携带trRNA。trRNA在HBV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有可能是一个出现更早期的可检测指标,有助于确定新生儿HBV感染的状态。

  • 标签: 孕期干预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左旋咪唑涂布剂 乙肝免疫球蛋白 病毒转录体
  • 简介:目的探讨术后采用双腔导尿管自制改良模具在乙状结肠阴道成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因先天性阴道缺如拟行乙状结肠阴道成形中采双腔导尿管自制的改良模具的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性生活患者为6例,无性生活为9例。术后对其均采用双腔导尿管自制的改良模具进行阴道扩张冲洗。对患者的阴道形成良好率、明显疼痛感、使用医从性、性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5例(100.0%)患者乙状结肠阴道成形及双腔导尿管自制改良模型的制作均成功。对其术后随访6~12个月,15例中14例(93.3%)坚持使用双腔导尿管自制的改良模具,阴道形成均良好,使用医从性好,仅1例(6.7%)因未坚持采用导尿管冲洗扩张而出现阴道中段狭窄。15例(100.0%)患者使用双腔导尿管自制的改良模具时均无明显疼痛感,并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100.0%)有性生活患者随访期间性生活均满意。结论采用双腔导尿管自制的改良模具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无需特殊制作即可使用,患者术后佩戴无痛苦,使用医从性高,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双腔导尿管 乙状结肠阴道成形术 改良 阴道模型
  • 简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该病发展为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的风险,分别是正常宫颈上皮的20倍和7倍。早期诊断、治疗CIN,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关键。宫颈环形电切(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环形电切术 临床分析 治疗 宫颈浸润癌 宫颈原位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瓣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瓣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腔灌注(AI)治疗妊娠中期不明原因导致严重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9月,因妊娠中期严重羊水过少致超声检查胎儿各脏器显示不清的孕妇57例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行脐血管穿刺,抽取脐血查胎儿染色,再行AI,术后再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AI治疗妊娠中期严重羊水过少的疗效,并随访其妊娠结局(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本组57例患者于第1次AI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提示,49例(85.96%)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9例(50.88%)孕妇确诊其胎儿存在明显结构畸形,6例孕妇AI后24h行超声检查仍未见充盈膀胱,14例AI术后超声检查未发现胎儿存在明显结构畸形(2例因妊娠严重并发症终止妊娠,5例于AI后2周再次出现严重羊水过少,7例最终成功分娩活产儿)。57例胎儿脐血染色核型分析发现异常为2例。本组57例患者中,8例发生胎膜早破(PROM),2例死胎,8例早产。结论采用AI治疗妊娠中期不明原因导致严重羊水过少,不仅可改善羊水过少,为超声诊断胎儿结构畸形,提供依据,明确导致严重羊水过少的病因,而且可预测妊娠结局,改善围生儿预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 标签: 羊水过少 羊膜腔灌注术 妊娠中期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荷包缝合法在宫颈冷刀锥切(CK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CKC的29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缝合方式,将接受传统Sturmdorf缝合法缝合的1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接受改良荷包缝合法缝合的161例患者纳入改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晚期出血量、术后活组织检查结果、术后宫颈塑性满意度、术后发热情况和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绝经与否、CINⅡ和CINⅢ的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1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8.2±7.9)min,对照组为(40.5±9.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7,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对照组为(4.2±1.2)d,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75,P〉0.05)。2改良组患者平均中出血量为(38.6±24.3)mL;对照组为(67.0±18.6)m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8,P〈0.05)。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术后晚期出血量为(13.5±6.2)mL,对照组为(16.3±5.7)mL,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70,P〉0.05)。3术后活组织检查结果(病理升级、浸润癌检出率及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宫颈塑形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3、8.432、7.587,P〈0.05)。5两组患者术后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6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改良组患者术后宫颈管肉芽形成率及宫颈黏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8、3.754,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细胞学�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冷刀锥切术 缝合技术 妇女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阴道骶骨阴道固定治疗中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子宫切除术后及需行子宫切除的中盆腔脏器脱垂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并发症,术后病率,术后排尿情况,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C点位置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注,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6.2±34.4)min,平均中出血量为(55.3±27.8)mL,中无一例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第1天晨起拔除尿管后均自解小便顺利;1例患者同时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后第2天发生不全肠梗阻,予对症治疗,术后12d肠功能完全恢复出院。另外4例患者于术后48h内恢复排气,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5.4d。术后即刻、术后8周随访时C点测量值均在-6cm以上,客观治愈率为100%,亦无一例患者发生阴道前后、壁膨出。结论改良经阴道骶骨阴道固定为中盆腔脏器脱垂的手术,具有利用人体自然通道、阴道轴向不发生改变、中出血量少、术后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中盆腔脏器脱垂 经阴道 骶骨阴道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输卵管性不孕于本院就诊并行官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是否妊娠,将其分为妊娠组(n=43)和未孕组(n=73)。分析术后自然妊娠率,输卵管、盆腔病变程度与妊娠率的关系及术后最佳妊娠时间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妊娠组与未孕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及孕产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16例患者术后随访30个月,共计43例妊娠,妊娠率为37.07%。术后妊娠率与输卵管、盆腔病变严重程度有关,轻、中、重度患者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4.05%(20/37),42.11%(16/38),17.07%(7/41),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7~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及25~30个月的妊娠率分别为13.79%(16/116),12.07%(14/116),8.62Vo(10/116),2.59%(3/116)和0(0/116),术后18个月内妊娠率为93.02%(40/43)。结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术后妊娠率与输卵管、盆腔病变程度相关,病变轻者的术后妊娠率较高。经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后,本组妊娠率患者于术后18个月内的妊娠率较高。

  • 标签: 宫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 输卵管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