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核心抗体和e抗体双抗体阳性与HBV-DNA含量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验300例双抗体阳性HBV-DNA含量。结果核心抗体与e抗体双抗体阳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HBV-DNA阳性率为3.61%。结论乙肝核心抗体与e抗体阳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极少数仍存在病毒复制,具传染性。在乙肝核心抗体与e抗体阳性的健康体检人群中进行HBV-DNA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报告。结论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判断疗效.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制定移动人群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观察的674名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血清中抗-HBs.对检测结果抗-HBsS/N≥2.1mIu/ml的阳性者均强化免疫接种乙肝疫苗1支(5μ/0.5ml);而乙肝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3支.统计方法:χ2检验、秩和检验、2xC表线性回归分析、用Poisson分布与正态分布法估总体率可信区间.结果①对219例阳性者,强化免疫后产生抗-HBsS/N≥2.1mIu/ml~9.9mIu/ml)平均阳性率由63.01%(56.62%~69.41%)下降至27.40%(21.89%~32.90%);而抗-HBsS/N(≥10mIu/ml)回升至72.6%(66.70%~78.51%).免疫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1).②对472例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产生抗-HBsS/N≥2.1mIu/ml,平均阳性率为10.81%(8.00%~13.61%),而第三针免疫后达到74.36%(70.43%~78.30%);第三针免疫后,抗-HBsS/N≥10mIu/ml,平均阳性率为29.45%(25.34%~33.56%);无应答率为25.64%(21.70%~29.57%).抗-HBsS/N≥10mIu/ml的阳性率,随免疫注射次数呈上升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χ2=186.93,P<0.005).即随年龄增长免疫应答呈下降趋势.结论①强化免疫使抗-HBsS/N≥(2.1mIu/ml~9.9mIu/ml)回升至S/N≥10mIu/ml阳性率增高.②对于不答者重复数次免疫.③建议国产基因疫苗增加剂量(原为5μg/0.5ml)可否为10μg/0.5ml,以提高免疫应答效果.④建议成员人使用0.1.2.6M方案免疫程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谱中ds-DNA抗体、Sm抗体、核小体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DNP抗体等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和与SLE诊断的特异性。方法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09—2010年已确诊为SLE的住院患者进行ANA谱检测结果的分析,统计出dsDNA抗体、Sm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核小体抗体、DNP抗体等自身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对SLE诊断的特异性,得出其在SL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93例SLE患者dsDNA抗体、Sm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核小体抗体、D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2.0%,67.7%,31.2%,53.8%,21.5%,特异性分别为94.5%,98.9%,94.5%,92.3%,97.8%。结论dsDNA抗体、Sm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核小体抗体、DNP抗体等对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果联合检测5项抗体则大大提高了对SLE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其中任意2项或2项以上抗体阳性时,对SLE诊断的符合率为100%,对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和抗精子抗体(AsAb)在女性不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接收的女性不孕不育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酶联免吸附试验,用来测定其血清中ACA与AsAb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CA(30.00%)与AsAb(32.50%)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的(2.50%)与(3.75%)高,p<0.05。其中ACA-IgM、ACA-IgG与AsAb-IgM、AsAb-IgG、AsAb-IgA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只有ACA-IgA的阳性率差异不明显。结论ACA、AsAb对女性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导致女性免疫性不孕不育的关键性因素,临床检测中应该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