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浆凝血四项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204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并进行60个月的跟踪随访,患者治疗前分别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结果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T和肿瘤临床分期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TT组的生存期短于高PT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TT水平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潜在的独立预后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KAIl、mtsl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60例,其中哈萨克族33例,汉族27例,观察KAIl、mtsl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与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1)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AIl、mtsl的表达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7%(31/60)、31.7%(19/60);2)KAIl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可作为预后判定的参数;mtsl在不同浸润深度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可作为肿瘤的分期指标。结论提示KAIl蛋白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病情发展及转移的发生相关,mtsl的失活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获得浸润转移的潜能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KAIl、mtsl有助于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简介: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患者的术后随访,寻找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建立ESCC手术患者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间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8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Cox回归模型对ESCC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构建ESCC术后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338例ESCC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是27.30月(95%CI:22.84~31.76),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度、侵润程度、年龄是影响ESCC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SCC术后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HR=4.322,95%CI:3.296~5.844,P=0.001)。预测食管鳞癌术后患者预后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4(95%CI:0.72~0.76,P<0.001)。结论根据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度、侵润程度等4个临床资料建立的预测ESCC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列线图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术后患者预后进行个体化的预测,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SS-1和NF-κ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和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KiSS-1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NF-κB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中KiSS-1和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r=-0.676,P<0.05)。结论Kiss-l基因的表达减低或者缺失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Kiss-l基因可能通过抑制NF-κB从而发挥抑制食管癌转移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ApoA-1浓度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poA-1浓度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我院体检中心2009年1月~2009年4月219例正常人群的血清ApoA-1浓度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10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组和219例健康组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poA-I浓度在ESCC组的pTNM和临床分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ApoA-1水平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癌的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诊断的12例子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例(国际妇产联盟FIGO标准)总结其诊断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12例中4例行子宫颈锥切术,8例行子宫全切术,术后随诊一年至两年,11例未见复发,1例行子宫颈锥切术病例3个月后复发,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未见转移。结论尽管子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但患者复发及转移率很低,子宫全切术可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详尽的病理报告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CNA和PTE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PCNA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SCC标本中,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05)。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0.484),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低分化SCC标本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高中分化组(P均<0.001);PCNA与PTEN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557);两者表达均与年龄和部位无关(P>0.05)。结论在SCC组织标本中,PCNA强表达,PTEN低表达或失表达,在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对于判断SCC的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D5及Livin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N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54例SNSCC,30例鼻息肉(NP组)以及25例正常鼻腔粘膜(正常组)中PDCD5和L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DCD5蛋白在SN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而L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PDCD5蛋白的失活和Livin蛋白的诱导可能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DCD5蛋白有望为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常规切片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为主,腺泡中央无腔隙,癌组织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NSE,CEA,CK均阳性,Ki67阳性率为6%。结论阑尾GCC由散在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具有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特点,是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的表达水平与银屑病活动性的相关性,评估SCCA作为银屑病活动性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2例银屑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择同期非银屑病患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银屑病组阳性121例,SCCA平均浓度为(4.31±1.61)ng/mL;阴性11例,SCCA平均浓度为(0.82±0.43)ng/mL。对照组阳性11例,SCCA平均浓度为(2.77±1.52)ng/mL;阴性39例,SCCA平均浓度为(0.62±0.42)ng/mL。SCCA诊断银屑病的灵敏度为91.7%(121/132),特异性为78.0%(39/50)。SCCA浓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可信区间为0.791~0.923,P<0.05)。在不同分型的银屑病患者中,寻常性与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血清SCCA水平低于红皮病性与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血清SCCA水平与脓疱性银屑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银屑病患者血清SCCA水平明显低于活动期银屑病患者(P<0.05)。结论血清SCCA与银屑病的活动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估银屑病病情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