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肌筋膜炎红外热成像特征及推拿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56例背肌筋膜炎患者,以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其检测,并施以推拿手法治疗,同时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设定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热像图外观,并测定温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背部热像图都是高温区作为中心区域温度逐渐下降所形成带状环绕图形。对照组高温区通常为类椭圆形,研究组高温区和压痛点区呈吻合不规则状。对照组高温区很接近脊柱,研究组有一定偏离。两组热像图显示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温差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低温度未出现差异;推拿后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温差均出现明显降低趋势(P<0.05)。结论推拿可以治疗背肌筋膜炎,效果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慢性踝关节炎患者踝关节疼痛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11月在重庆市某医院就诊的36例慢性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组,另外招募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成像仪检测2组受试对象踝关节前侧位、后侧位、内侧位和外侧位等测温点温度。比较对照组受试对象左、右踝关节各侧位测温点温度及研究组受试对象患、健踝关节各侧位测温点温度;比较2组受试对象踝关节各侧位测温点温差。结果对照组受试对象左、右踝关节前侧位、后侧位、内侧位及外侧位测温点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0.75,0.51,0.43;P〉0.05)。研究组受试对象患、健踝关节前侧位、外侧位测温点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4.73;P〈0.05);研究组受试对象患、健踝关节后侧位、内侧位测温点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1.57;P〉0.05)。研究组受试对象踝关节前侧位、外侧位的远红外热成像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研究组受试对象踝关节前侧位、外侧位测温点温差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4.13;P〈0.05);2组受试对象踝关节后侧位、内侧位测温点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1.63;P〉0.05)。结论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慢性踝关节炎患者踝关节各部位的温度分布及变化情况,通过此项技术可对慢性踝关节炎患者的踝关节疼痛部位进行精准定位,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5G 热成像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应用效果 。 方法: 于 2020 年 1 月 25 日至 4 月 25 日新冠 疫情期间 随机抽取火车站出入境旅客 1000 名 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 1000 名旅客 进行了红外线体温枪检测 和 5G 热成像仪 检测,观察 两种方法的 测效果及差异。 结果: 1000 名 旅客通过 两种方法 检测后, 对其 检测温度指标 和检出发热例数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采取 5G 成像仪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具有检测快速、方便、范围广以及准确等优点,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两种成像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组(A组)病例与20例采用经验延迟扫描组(B组)病例的脑动脉CTA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B组。其中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的脑动脉CTA图像以DSA图像为标准在动脉分支及对疾病的显示方面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DSA相同,无明显差别。结论脑动脉CTA检查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好的图像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可取代DSA的诊断和随访功能,可作为脑动脉相关性疾病检查方法的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气修补术与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内收治的,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人数5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疝气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时间内我院就诊1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盲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照组80例患者,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记录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x2=14.9648,P=0.0001)组间比较差异(P<0.05)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效果理想,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视为鉴别诊断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方式,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实施DWI、PWI和MRS等MRI技术,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和患者对诊断方式的满意度评分,分析观察组诊断方式对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诊断效果,判断其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的诊断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对比,MRI技术中DWI、PWI和MRS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与组织病例活检无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满意率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PWI和MRS等MRI技术,对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效果,相较于组织活检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认同度和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针对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联合应用取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本院选择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患者群体中挑选8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种单一方式及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CT灌注成像最终的检查诊断结果的特异度和准确率相较于CT血管成像检查明显提升,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P<0.05)。二者联合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则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查方法,彼此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二者的联合应用最终取得的结果精准性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并且能够针对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状况进行评估,可以为后续的疾病治疗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简介:摘要在血管内团注对比剂以后,在碘对比剂的首次循环过程中使血管内的密度明显升高,大大高于周围非血管结构的软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血管内外结构的明显密度差别,利用CT后处理技术选择性显示高密度的血管结构,即CT血管成像。由于人体中骨组织CT上始终呈高密度,所以在CT血管成像过程中,仅采用密度差别的选择性显示技术并不能去除骨骼结构,这是CT血管成像不同于MR血管成像的特点。在血管与骨结构重叠的部位,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显示,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调整与去除。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参考周围的骨骼结构,方便对血管的定位。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进展,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已能够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血管,乃至冠状动脉检查。对于腹部肝脏血管的检查也是CT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在患者一次屏气条件下快速完成对腹部的大范围扫描,同时也可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更精细的期相设置与检查,因此临床检查应用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肝脏CT血管成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