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空气中四氯乙烯(ICE)浓度和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及尿中三氯乙酸(TCA)浓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四氯乙烯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接触反应关系。方法选择从事四氯乙烯作业工龄满1年以上的从业人员和无接触四氯乙烯及其它有毒物质的某卫生防疫站体检的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和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结果接触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微核发生率与对照组工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与接触者尿中三氯乙酸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四氯乙烯对职业人群的遗传物质未造成明显损伤,这方面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能够反映职业人群在工作时接触四氯乙烯的情况,可作为四氯乙烯接触水平的评价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四氯乙烯职业暴露人群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探讨其致癌机制。方法选择110名某些干洗店四氯乙烯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分3组),并以50名不接触任何毒物的某防疫站就业体检人员作为对照,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AD)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水平。结果接触组3人群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接触组1和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和GSH-Px的活力水平接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接触组间MDA含量比较,除接触组3明显高于接触组1(P<0.05)外,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PCE可诱发职业暴露人群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使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
简介:应用GC—MS方法,对81名“正常人”和76名接触苯乙烯工人血、呼出气及空气苯乙烯浓度进行检测。“正常人”中,95%的血样品中能检出苯乙烯,平均浓度为血中221ng/l,肺泡气3ng/l,空气6ng/l。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间苯乙烯水平无显著差异。95%范围上限值为血中512ng/l,肺泡气7ng/l,空气15ng/l。工人接触苯乙烯平均浓度为204μg/l,班末血中苯乙烯浓度为1211μg/l,血中浓度在周四(1590μg/l显著高于周一(1068μg/l)水平。在次日晨血样本也有类似的差异(分别为119和60μg/l)。班末及次日晨血和空气浓度有显著相关。接触者次日晨血中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其血中半减期3.9小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聚乙烯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滴用聚乙烯醇眼液,对照组不用聚乙烯醇眼液。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观干眼症状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SIT、BUT延长、FL评分降低。观察组OSDI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烯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耳软骨与膨体聚四乙烯在鼻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鼻部整形患者进行观察,分别在鼻翼软骨、鼻小柱部位做切口,切开鼻背部的皮肤,充分暴露鼻下软骨部位。然后取出深部的鼻中隔软骨组织,将塑形后的鼻中隔软骨插入软骨部位使之形成新的鼻小柱,将自体耳软骨固定再鼻小柱前端,再将聚四乙烯放入鼻背部进行充分固定,消毒后缝合切口,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随访2年,患者鼻部恢复良好,外形美观。有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假体下移1例,假体发红3例,鼻梁透亮2例,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效果。患者满意87例,满意率达到96.67%。结论对需要鼻整形患者采用自体耳软骨进行填充,膨体聚四乙烯进行固定,整形效果明显,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