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少数民族患者住院期间的跨文化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患者的检查及治疗效果,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简单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患者的风俗、生活和宗教习惯,从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加强与来自甘孜和阿坝藏区的少数民族患者的沟通,注重操作技能和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结果护士通过不断学习少数民族患者住院期间的跨文化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以满足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使病人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住院检查、护理和治疗。应用有效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能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形成,从而降低医患及护患纠纷,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与少数民族患者建立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56例患者实行全程护理服务。首先动员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在护理活动时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交流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常识,在醒目的墙壁上粘贴用藏文翻译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提供方便患者做饭的地方。改变服务流程。结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结论创优质护理服务,能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需求,增进医患关系,556例中无投诉、无医患纠纷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简介:目的探讨近年来我地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统计一年来我地区四家不同级别,不同性质医院剖宫产现状及指征结果;四家医院平均剖宫产率为64.2%,明显超出WHO规定的15%以下。剖宫产指征前四位因素为胎儿窘迫、头位难产、瘢痕子宫、社会因素。结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规范剖宫产指征诊断,提倡人性化分娩,提高产科质量及胎儿监护质量,加强责任心,加大孕期宣教力度,创建和谐医患关系,严格产科准入制度是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平安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和配置存在极大不均。目前我国大城市、城市居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有的比例不大,但却占有最一流的医务人员、最好、最多的医疗资源,而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尤其是儿科护理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语言、生活习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保留相对完整,且这些文化、生活环境与其它地区差异较大,给其医务人员工作带来了巨大障碍。该地区生活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其它少数民族。本人从小和多种民族打交道,深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居民由于长期与外界缺乏交流和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甚至对汉语听不懂,这些都不利于医疗工作的进行。所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儿科护理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护理安全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方法选取我国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13人,观察组113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创新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缺氧性头晕、高原肺水肿、高原性晕厥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9%、5.31%、7.08%和10.62%,均低于对照组的16.81%、15.04%、17.70%和26.5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3%,P<0.05。结论针对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患者,在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清远市连山少数民族地区阿米巴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阿米巴痢疾的预防和治疗对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76例腹泻患者,采用病原学检查联合血清阿米巴抗体,ELISA法检测确诊阿米巴痢疾,并对阿米巴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粪便病原菌镜检和血清ELISA检测确诊阿米巴痢疾患者73例,感染率为12.67%。0~6岁儿童患病比率为68.4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节患病比率为75.34%,冬春季节病比率为2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巴痢疾患者所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且存在不良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外界环境有利于阿米巴原虫包囊和滋养体的传播。结论广东省连山少数民族地区阿米巴痢疾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且夏秋季节发病率明显较冬春季节升高,较差的环境卫生状况和不良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是促进阿米巴原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