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目的探讨尸检老年不同年龄肝组织基因组DNA含量变化。方法选取低温(-80℃)保存尸检的新鲜肝组织样本37例,提取基因组DNA,并按照年龄分为4组:≤65(51.5±15.6)岁组6例,66~79(76.3±2.2)岁组8例,80~89(86.4±1.8)岁组11例,≥90(93.3±4.1)岁组12例,包括2例百岁老人,用紫外光谱法测定DNA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80~89岁组DNA含量(0.310±0.286)mg/ml,分别与≤65岁组DNA含量(1.665±0.529)mg/ml、66~79岁组DNA含量(1.393±0.424)mg/ml、≥90岁组DNA含量(1.147±0.333)mg/ml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80~89岁组DNA含量明显降低;(2)≤65岁、66~79岁、≥90岁3组D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组DNA含量有随龄逐渐降低的趋势;(3)≥90岁组DNA含量比80~89岁组DNA含量高。结论(1)人肝组织基因组DNA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表明在衰老过程中,DNA的改变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在含量上也有所变化;(2)≥90岁组基因组DNA含量出现略有增高的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4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68例以及高龄老年组(年龄≥75岁)19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血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普通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患者主要为多支病变,差异显著(P<0.05);高龄老年组的右冠状动脉病变和普通老年组左回旋支病变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冠心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均不相同,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冠心病防治措施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其对于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和进展具有显著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国内外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病情相近的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2015-01-01—2018-06-01在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相近、年龄不同分为二组、40-50岁组和60-70岁组,收集一般情况、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和NIHSS评分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二组间的NLR比值。结果40-50组NLR(4.960±1.443)较60-70组NLR(4.292±1.328)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年龄较小组升高程度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 :国内外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病情相近的不同年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 2015-01-01—2018-06-01在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相近、年龄不同分为二组、 40-50岁组和 60-70岁组,收集一般情况、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和 NIHSS评分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比较二组间的 NLR比值。结果: 40-50组 NLR(4.960±1.443)较 60-70组 NLR(4.292±1.328 )值明显增高( P<0.05)。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在年龄较小组升高程度更明显。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40例KD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年龄分为≤1岁龄组和>1岁龄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
简介:摘要肱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肱骨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的,其包括摔伤、交通事故以及高空坠落等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肱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给患者与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还占用了许多医疗资源,其中肱骨骨折在所有骨科疾病中占用的住院时间较多。平均住院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一位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该指标能有效体现医院工作的效率、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信息,另外还能反映患者愿意接受治疗的平均时间。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肱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将减少患者的医疗浪费与住院时间,本研究主要对肱骨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青年和老年组胃癌的临床内镜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0例中晚期胃癌(包括45例青年人胃癌和275例老年人胃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部位比较,青年组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胃癌以弥漫型多见,病理分型多为差低分化型,恶性程度高。青年组Ⅲb、Ⅳ期比例,肝转移,腹膜转移率均高于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晚期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发病呈上升趋势,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加强对青年胃癌的认识及警惕。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高血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异常与年龄,动脉缓冲功能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年龄将123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63人和对照组(<60岁)60人,所有受试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晨峰变异>35mmHg定义为晨峰异常,余晨峰正常。并对对两组中有晨峰现象异常的患者行血管超声检查测得动脉横断面的顺应性(CSC)、动脉可扩张系数(VD)和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功能(FMD)。结果老年组血压晨峰现象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中晨峰现象异常患者的CSC,VD,FMD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晨峰现象异常患者的对应指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血压晨峰现象异常的高发人群,相对于低年龄段患者,其血压晨峰现象异常更容易对靶器官造成伤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07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1例年龄>55岁的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的年龄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为老年前期组(42例)、老年组(40例)、高龄组(29例),将三组患者的发病类型以及心衰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在老年前期组的42例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为中度和轻度心力衰竭,高龄组的29例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为重度心力衰竭,其重度心力衰竭比例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患者。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症偏向明显不同,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患者中的绝大部分患者为中度和轻度心力衰竭,然而高龄组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为重度心力衰竭,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实施特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