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北缘是南天山山前断裂带,南缘是塔北隆起,呈NEE向展布,东西长250km,南北宽20-60km,面积约21170km2.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合组、阳霞组.对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库车河剖面及依南2井岩芯观察发现,阿合组和阳霞组按其岩性特征均可以划分出5个岩性段,各个岩性段在全区具有对比性.还可分出4类和17个亚类岩相.阿合组细砂岩以上的粗碎屑岩含量为80%以上;阳霞组细砂岩以上的碎屑岩含量为50%-60%.砂岩厚度占总地层厚度的50%-60%以上,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以吐格尔明剖面为代表的依南2井以东地区的阿合组和阳霞组岩矿特征基本相似,以克孜勒努尔地区为代表的依南2井以西地区有较大差异,即阳霞组长石含量几乎为零.两区共同点是以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岩屑含量较高.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微观岩石成分、结构和体形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是该区阿合组和阳霞组的主要沉积体系.阿合组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呈东西向展布.阳霞组第3岩性段纵向上以多个辫状三角洲前缘上的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岩加积复合为主,横向上指状镶嵌叠置也呈东西向展布.第2、4、5岩性段以河道滞流砂岩侧积为主,横向叠瓦状叠置呈东西向展布.

  • 标签: 库车坳陷 下侏罗统 辫状三角洲 砂体 储层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针对珠江口盆地中新统珠江组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层序特征认识不足、层序归属不合理等问题,综合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岩心和测井数据,采用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对强制海退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体系域的沉积层序特征、演化模式和有利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体系域顶界面具有明显的顶超侵蚀特征,应归属于SQ1层序的最后一个体系域,并总结了该体系域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强制海退体系域具有退覆式的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结构,表现为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沉积特征,钻测井资料显示为多个具反旋回的前三角洲泥、远坝、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的组合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钻井岩心中发育陆坡区常见的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其前端下倾方向发育具强振幅反射结构的浊积扇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有利储集体位于该体系域顶界面和底界面附近,分别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是实现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的重要方向。

  • 标签: 强制海退体系域 沉积层序 有利砂体分布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 简介:应用河流砂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连片分布的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的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各自具有独立的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与河道充填之间的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同一成因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 标签: 黄骅坳陷 孔店油田 辫状河 砂体构型 含油气性差异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脉的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注入,sandinjectite)的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脉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脉几何学特征;(2)脉的物质成分;(3)脉的成因;(4)脉的分类;(5)脉的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脉的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的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脉的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的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地层大规模发育典型的湖相滩坝,并获得大量油气发现。作者从固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胶结物和次生孔隙入手,结合盆地的演化和断层的演化阶段,来定量半定量地恢复储集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根据流体来源和持续时间,可以把固体—流体作用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流体作用阶段、围岩流体作用阶段、外来流体作用阶段、排烃流体作用阶段和排烃后流体作用阶段。根据滩坝的分带性和次生孔隙形成机理,总体可分为砾质滩坝酸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近岸滩坝酸碱流体共同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和远岸滩坝—中央共振带滩坝碱性流体主控次生孔隙发育带,并进行了平面上次生孔隙成因的推测。

  • 标签: 东营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滩坝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 次生孔隙成因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盆地内中生界最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长6油层组以储集发育、成因类型多样为特征。其中,位于湖盆中部的华池—庆阳地区在长6油层组沉积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了一套与古地震事件有关的液化变形构造。该地区长6油层组中所发育的液化变形构造类型主要包括:负荷及球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沙侵蘑菇、液化岩脉、液化摆动构造等。地震事件与重力滑塌所形成的变形构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变形构造的优势方位、是否存在滑动面和是否存在均一化层。与古地震事件有关的液化变形构造和其他成因类型砂的叠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为地震事件成因与正常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的叠置;二为地震事件成因与由地震作用导致的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浊积的叠置。最后,建立了不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成因模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长6油层组 液化变形构造 变形构造成因 砂体叠置关系 成因模式
  • 简介: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的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组四段第Ⅲ组14余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等6种成因,以河道和分流砂坝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的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的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的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平面分布的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的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横山—靖边—安塞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低孔低渗至特低孔特低渗(砾)岩储集层,其物性控制了气层产能的大小。文中通过对显微镜下的孔隙形态特征、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特征3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山西组二段(砾)岩储集层主要发育原生孔隙,而下石盒子组八段(砾)岩储集层以溶孔为主。在研究区内储集层埋藏深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砾)岩原生孔隙的保存程度和溶孔的发育规模主要受粒径、碎屑组分、石英次生加大和有机酸来源的影响,粒径是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储集层孔隙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储集层渗透率大于0.2×10-3μm2的有利储集层均发育于中粗砂岩及以上粒级的(砾)岩中。山西组二段石英(砾)岩的强抗压性、缺少易溶碎屑组分是原生孔隙保存较多的主要原因,而丰富的硅质来源是原生孔隙减少的重要因素。对下石盒子组八段而言,易溶物质含量适中、有机酸来源丰富是岩屑(砾)岩溶孔发育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储集层的孔隙成因与孔隙结构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原生孔隙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要优于溶孔储集层,表现为在相同孔隙度时,前者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后者。

  • 标签: 砂(砾) 岩储集层 孔隙成因 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新近系 珠江组 K22陆架砂脊 沉积成因
  • 简介: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的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沉积的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构造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对物源和沉积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了查明研究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文中以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二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沉积序列,主要发育相对远物源的正常三角洲前缘沉积,单层厚度小、多层交互式分布。井震结合由下到上将流沙港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其中MSC2和MSC3层序为短期快速水退到较长期水进过程,物源供给较为充足,发育程度高,是主力展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主要受埋深及沉积相带约束,B油田物性好于A油田,三角洲前缘近源端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 标签: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东区 流沙港组 沉积物源 沉积相 沉积演化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大量的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与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和三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的特征,这种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特征明显不同。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延长组 长8油层组 浅水三角洲 湖岸线控砂
  • 简介:利用丰富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发育的老第三系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层序7个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单元描述西八千扇的沉积体系类型、沉积作用特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在不同层序发育过程中,各因素所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是湖泊水深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因素对层序Ⅱ的旋回性和特殊的沉积充填样式等起主导作用;在构造作用相对平稳的层序Ⅲ发育时期,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多个准层序叠加及湖平面频繁变化表现出来。

  • 标签: 辽河盆地 沙河街组 老第三系 沉积体系
  • 简介: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等,从而形成了本区现代的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史.

  • 标签: 天山-西昆仑地区 沉积-构造演化 地体拼合 地学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