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莱州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莱州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莱州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

  • 标签: 山东 古湖泊 古地理环境 消亡 莱州湾 历史文献
  • 简介: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下切河谷充填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I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a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一细一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一细一粗一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常见的粗一细一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XYC孔位于钱塘江南岸曹娥下游地区。在对1717个样品的色度、粒度、总有机碳(TOC)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该钻孔沉积物色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并结合年代框架讨论该地区环境变化特征。初步结论如下:(1)钻孔沉积物呈现高亮度、较低黄度和低红度特征,纵向看,(1)、(2)层色度波动明显,(3)层至(8)层下段色度变化稳定,(8)层上段至(9)层色度波动变化再次增强,呈波动—稳定—再波动特征。(2)亮度值与砂含量及TOC含量相关性较好,沉积动力强,砂含量高,亮度值高;TOC含量高,亮度值低。黄度、彩度值与TOC含量呈较好负相关,对气候的状况及海面变化有较好指示意义。(3)色度及其变化过程指示多水或水下沉积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该地区海平面变化以及河流相—潮坪相—浅海相—湖沼相的沉积相变化过程:9690—9107calaBP时段,该区以河流沉积为主,水动力变化不稳定,气候偏干,TOC含量较低,亮度高,红黄度低;9107—8613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降低,气候转湿,半咸水贝类生物及毕克卷转虫为主的底栖有孔虫的出现,表明研究区发生海侵并逐步由低潮坪转为高潮坪环境;8613—7330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最低,气候更湿润,伴有正常盐度的异地希望虫和少量抱球虫、圆辐虫等浮游有孔虫,海面进一步上升,成为浅海环境;7330—5131calaBP时段,黄度、彩度值升高,海面降低,气候变干,研究区转化为湖沼环境,泥炭发育。

  • 标签: 曹娥江 钱塘江南岸 全新世 色度特征 环境演变
  • 简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组各岩性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性段在车排子地区的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组各段沉积古地貌特征,分析断裂对古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储集层地震反演和沉积相分析,重点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作用,再现了该地区沉积相及储集层段岩性分布特征。车排子地区八道组沉积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坡一隆一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的粗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八道组不同沉积时期低隆起的形态和隆起幅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且隆起幅度越高其聚砂特点越明显,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侏罗系 八道湾组 古地貌 岩性分布
  • 简介:对晚第四纪钱塘下切河谷内SE2孔沉积物重矿物和稀土—微量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与邻区长江沉积物相应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晚第四纪钱塘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河床(U5)、河漫滩(U4)和古河口(U3)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为赤褐铁矿—磁铁矿—锆石—白钛石—锐钛矿;微量元素中的铁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与平均大陆上地壳(UCC)相近,且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大部分高场强元素与北美页岩(NASC)相近,在Th/Co-Cr/Th投点图中靠近钱塘物源区,远离现代长江沉积物投点区;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和NASC标准化曲线与钱塘沉积物特征相似,不同于现代长江沉积物。(2)近岸浅海(U2)和现代河口(U1)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为绿帘石—辉石—角闪石—石榴石—榍石—金红石—电气石;微量元素具有与UCC较为相近或富集的铁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且与NASC相比,铁族和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较弱,在Th/Co-Cr/Th投点图中主要落于长江和钱塘来源沉积物之间;稀土元素在球粒陨石和NASC标准化曲线中,配分模式与现代长江沉积物极为相似。(3)U5、U4和U3单元具有与U1和U2单元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前者母岩主要为长英质中酸性火成岩,为古钱塘提供;而后者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中基性物源区,由长江提供,同时上游钱塘也提供了部分沉积物。可见,长江沉积物自近岸浅海沉积时期开始大量进入到钱塘下切河谷内,为钱塘下切河谷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 标签: 重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特征 钱塘江 下切河谷充填物 晚第四纪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的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的存在。至此,这一地区的河口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的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的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的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的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点坝砂为代表的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的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珠江口黄茅海河口的表层沉积物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beccarii—QuingMefocH尻n口aknerianarotunda—Cavarotaliaannectens-Elphidium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delicata—Sinocytherideaimpressa—Bicornucytherebisanensis。有孔虫及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表现出“北低南高”,即口门低、向海高的特点。样品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属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盐度是影响该区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水动力条件,水深对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性因素。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河口北部的水体盐度较低、径流动力较强,不利于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生存,导致其丰度及分异度均较低。河口南部水体盐度升高,潮流动力较强,同时受众多岛屿屏障作用,环境较为稳定,有孔虫和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迅速上升。

  • 标签: 黄茅海河口湾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介形虫 去趋势对应分析 环境因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地区发现并开发了大量的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下切河谷的形成。下切河谷内的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相、河口-浅海相和河口砂坝相。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和钱塘下切河谷及其支谷的河漫滩-河口相砂体中。钱塘下切河谷的河漫滩-河口砂体埋深30~80m,厚3~7m,被非渗透的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的潮流沙脊。快速堆积的河口-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源岩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河漫滩-河口相的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的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m、10~30m和42.2%-62.6%。河口一浅海相的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和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m、10~20m和50.6%-53.9%。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的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MPa。在储集层和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的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和淤泥盖层的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是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的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的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和淤泥层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和淤泥层的渗透性差、封闭性好。随着埋深的增加,其压实程度和封闭性能增加。与黏土层和淤泥层相比,砂层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与埋深无关,表�

  • 标签: 生物气 封闭机理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北部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构造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对物源和沉积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了查明研究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文中以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二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沉积序列,主要发育相对远物源的正常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单层厚度小、多层交互式分布。井震结合由下到上将流沙港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其中MSC2和MSC3层序为短期快速水退到较长期水进过程,物源供给较为充足,砂体发育程度高,是主力砂体展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主要受埋深及沉积相带约束,B油田物性好于A油田,三角洲前缘近源端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 标签: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东区 流沙港组 沉积物源 沉积相 沉积演化
  • 简介:通过多种仪器分析,测定了胶州李村河河口区4个沉积物柱状样品的有机碳(TOC)、酸可挥发硫化物(AVS)及重金属元素活性部分(活性金属)的含量,并系统讨论了其环境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胶州李村河河口区三角洲沉积物中的有机碳、AVS和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受与河口的距离及沉积相带分布的影响。近河口细粒物质沉积区域的有机质受陆源控制,有机碳含量较高,AVS和活性金属元素含量高,活性铁的含量是AVS形成的主控因素,同时AVS也是多数活性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形态。而离河口较远区域,有机碳含量受海、陆双向物源控制,AVS含量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两者含量均相对较低,活性金属元素含量也较低,多数金属元素(Cd、Cr、Cu、Mn、Pb、Zn等)主要以依附于铁的形态存在。根据上述沉积特点,将胶州李村河河口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区域5种类型,分别是一类区域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二类区域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问及三类区域中的前缘席状砂。

  • 标签: 胶州湾 有机碳 酸可挥发硫化物 重金属元素 环境响应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的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的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Ⅱ油组(L_3Ⅱ油组)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的叠加对储集层的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的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的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在四川峨眉山龙门洞剖面下三叠统嘉陵组一段(嘉一段)河口沉积中,共鉴定出动物遗迹化石9个属种,包括Arenicolitesisp.,Diplocraterionisp.,Skolithosisp.,Psilonichnusupsilon,Palaeophycustubularis,Cochlichnusanguineus,Helminthopsisisp.,Protovirgulariaobliterata和逃逸迹。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和梯阶分布识别出2个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和Palaeophycustubularis遗迹组构,分别代表潮间砂坪和泥坪沉积环境。这2个组构都是软底控制的遗迹化石。

  • 标签: 峨眉山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一段 河口湾沉积 遗迹组构 Arenicol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