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搜集的六年地下水化学数据显示,经过一段时间后。被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污染的浅含水层的污染物的分布和氧化还原进程已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在1990年发生石油泄漏后不久,大量的苯存在于污染源地区,在受污染的地区,地下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掉。截止到1994年,Fe(Ⅲ)和硫酸盐的减少是显著的晚期电子接收过程。非常有意义的是,1994年的溶解甲烷在测量下限以下。这暗示了缺乏有意义的甲烷群。然而,到1996年,含水层沉积物中固相Fe(Ⅲ)的氢氧化物的消耗和地下水中溶解硫酸盐的消耗导致了甲醇类的大量繁殖。在1996年—2000年期间,水化学数据显示甲醇类的新陈代谢更加普遍了,对沉积物的萃取物16s-rDNA进行分子分析,显示了更加多元化的甲醇类的存在,相对于污染羽中心的外面,它和水化学数据反映的变化是一致的。该快速氧化还原过程反映了几种因素,包括大量污染物,相对快速的地下水流动(0.3m/day)(1foot/day)和原始存在于含水层沉积物中的可由细菌引起减少的低浓度Fe(Ⅲ)氢氧化物(1umol/g)。这些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文条件下受石油碳氢化合物污染含水层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快速发生变化,并且有效的固相Fe(Ⅲ)的氢氧化物影响了变化的速度。
简介:利用火药或固体火箭推进剂在井中地层附近燃烧产生的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压裂地层形成自井眼呈放射状的径向裂缝,然后再利用地面高压泵组,将高粘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随即在井底附近憋起高压,此压力超过井壁附近地应力及岩石的抗张强度后,在地层中形成裂缝,继续将带支撑剂的压裂液注入缝中,此缝向前延伸,并在缝中填以支撑剂(利用砂子作支撑剂),这样,将高能气体压裂与水力压裂有机的结合起来,可在井筒周围形成多条填砂裂缝,使地层的油气渗流状况大为改观,增产效果显著.并结合大庆外围台12井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