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在回顾油气田钻井废水的来源、污染、处理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了钻井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化学混凝法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CODcr为13200mg/L的钻井废液水经处理后,其CODcr值降为69.3mg/L,处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从设计工艺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化学混凝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对油气井钻井废水进行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简单,切实可行,能够实现零排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气井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研制HNJ-1混凝剂及ASNG、HNZJ-1助凝剂、复合氧化剂YHJ-1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效果好。图1表6参5

  • 标签: 钻井废水 化学混凝 机械分离 催化氧化 深度处理
  • 简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只与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部分层间氧化带有关,铀元素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附近,该区域是地球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氧化与还原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铀成矿作用来说,氧化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采集目的层相同岩性在正常氧化带和正常原生带的样品,分析其铀含量比值,间接反映氧化作用使铀从围岩中带出的能力;铀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还原障的还原能力。参照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原则,岩石还原能力可划分为:强还原能力C有机>0.3%;中等还原能力C有机=0.05%~0.3%;弱还原能力C有机<0.05%三个等级。以反映岩石还原能力的有机质含量为横坐标,以0.05%、0.3%分别作为划分弱中、中强还原能力的分界线;以反映氧化作用效果的U氧化/U原生为纵坐标,以0.5、1分别作为氧化作用效果好与较好、较好与差的分界点;划分层间氧化带边界类型为9类;根据不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边界类型的成矿潜力差异,可作为对目标区进行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潜力评价的依据。

  • 标签: 层间氧化带 铀矿 成矿潜力 边界类型 评价依据
  • 简介: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物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稀土元素 迁移特征
  • 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电流从含油地层中增加原油产出的改进方法。电流通过安装在地层中的井眼电极导入。在仅使用两个井眼的体系中,在地层附近提供第一个井眼和第二个井跟。井眼位于该地层或地层附近分开的位置上。第一个电极置于第一个井眼中,第二个电极置于第二个井眼中。将电压源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个电极上。第二个井眼可以穿过地层中的油层,或者位于油层之外,只要部分或全部油层位于第二个井眼和第一个电极之间。第一个井眼和第二个井眼可以穿过待采出的油层,或者穿过油层之外或附近的某一点。

  • 标签: 提高原油采收率 电化学工艺 氧化还原 改进方法 含油地层 井眼
  • 简介:本文综合动用地质、物探、水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511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床受层间氧化带控制。局部隆起的产生民含铀含氧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形成一个氧化一还原过渡区与隆凹过渡区的交叉区域,从而形成了矿床的定位场所。

  • 标签: 层间氧化带 伊犁盆地 砂岩型铀矿床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砂岩样品(主要为岩芯样)的鉴定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区内层问氧化带岩石化学特征作初步研究。根据砂岩的物质组分,碎屑分选性、磨圆度等结构特征并对比蚀源区岩石,认为区内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的南湖隆起、其次为南部的觉罗塔格山。通过对砂岩结构构造及填隙物含量、胶结类型的研究发现,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与体重关系密切,且与胶结物中碳酸盐含量高低及次生矿物种类、含量有关。统计与水成铀成矿关系密切的C有、CO2、Fe、S、U、Th及伴生元素的含量,发现区氧化带砂岩中上述元素含量比还原带低,而Fe^3+/Fe^2+氧化带比还原带高的特点。根据地浸砂岩铀矿的成矿条件,区内有机质含量较高,碳酸盐含量中等,部分地段或层位碳酸盐含量较低,Fe、S、U、Th及伴生元素的氧化、溶解、迁移、沉淀和富集符合水成铀矿的变化规律。

  • 标签: 岩石化学特征 层间氧化带 西山窑组 南湖 碳酸盐含量 凹陷
  • 简介:系统阐述了公婆泉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目的层层序地层学及砂体特征、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铀成矿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认为该盆地难以形成规模大、品位高的工业铀矿化,但局部地段仍具有形成小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潜力。

  • 标签: 公婆泉盆地 综合分析 铀成矿条件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 带型 南缘
  • 简介:研究了气相色谱法热导检测器测定二氧化碳的仪器工作条件,优化了分离及测定条件。该方法测定二氧化碳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快速,适用于岩石矿物中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碳的测定。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二氧化碳 热导检测器 分离
  • 简介: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铀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空间展布及铀存在形式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随着找矿工作进展,该区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

  • 标签: 吐哈盆地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成矿条件 找矿前景 沉积环境
  • 简介: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勘探中,根据选盆-选区-选段-定位-勘探几个不同阶段的工作目的,提出相应在可行的物化探方法,并用应用实例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阶段物化探方法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模式。文章认为全面诉地收集工作区的物化探资料,以水成铀矿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开展一定量的物化探方法,是物化探方法逐步从面到点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水成铀矿 物化探方法 勘探 砂岩型铀矿床
  • 简介:从区域板块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及与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关系出发,将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归纳为四个阶段:(1)新疆古陆台发展阶段(An∈);(2)准吐板块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C1);(3)岛弧前缘增生推覆体及类前陆盆地发育阶段(C2~T);(4)次造山区-斜坡带发育阶段(J~Q)。第三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为本区中新生代沉积及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斜坡带基础,第四阶段中侏罗世末以后的山间盆地发育期控制了本区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出“中新生代次造山区背景上的稳定斜坡带-河流相富还原剂可渗透碎屑岩系平缓单斜层-局部背斜、鼻隆及断层复活”的构造叠加组合为本区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位标志。

  • 标签: 吐哈盆地 构造演化 盆山耦合 沉积作用 构造运动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 简介:粘土矿物以其特殊的性质,在层间渗入成矿作用中吸附、迁移和富集铀元素。在这一成矿过程中,粘土矿物同时也发生着次生演化。层间渗入流体的性质决定了后生铀矿化的富集程度及次生粘土矿物的类型。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组合可能预示着后生铀矿床不同的规模。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砂岩型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本文运用水成铀矿理论,对公婆泉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岩相古地理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铀源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具有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并有砂岩型铀矿化显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值得进一步工作。

  • 标签: 甘肃北山地区 公婆泉盆地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 简介: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为基础,结合Aspenplus对考虑积碳情形下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对CO2/CH4比(0.5~3)、反应温度(573~1473K)和压力(1~25个大气压)对平衡转化率、产物组分和积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费托合成中生产合成气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温度高于1173K、CO2/CH4比为1,此时2摩尔的反应物可以生成约4摩尔的合成气(H2/CO=1),且仅生成极少量的碳,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高于973K的温度可以抑制积碳形成,但此时生成水的量也增加了,当CO2/CH4比较高(2或3)时更是如此。生成的水量增多可能是由RWGS反应引起的,CO摩尔数增加、H2摩尔数减少以及CO2转化率逐渐增大就是最好的证据。为了找到甲烷CO2重整的真实情况与热力学平衡状态间的区别,本文将模拟的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要使乙烯、乙烷、甲醇和二甲醚的产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有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刑。受甲烷分解和CO歧化反应的影响,较高的压力减轻了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增加了积碳量,并减少了CO和H2产率。对利用等量CH4和CO2进行的甲烷加氧二氧化碳重整的分析结果表明,要想使反应物转化率和合成气产率都在90%以上,需要的操作温度和进料比分别为1073K和CO2:CH4:O2=1:1:0.1。H2/CO比值始终保持为1,同时产水产率最大限低地减少且不会形成积碳。

  • 标签: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热力学分析 积碳 CO2转化率 平衡转化率 H2/CO
  • 简介: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 标签: 微生物 有机质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十红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