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地震带为统计单元,采用检验历史地震完整性的统计方法、年平均发生率法、比例系数法和史料考证。讨论华南沿海地震带历史地震的可靠性和与现代仪器记录资料统一使用的问题,确定合适的b值,进而较好的估计代表地震活动水平的年平均发生率ν值,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地震带活动性参数

  • 标签: B值 ν值
  • 简介: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7个台站记录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方法测定相继时间间隔内较清楚地球自由振荡频谱峰的能量,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确定了相应振型的Q值。结果表明不同振型的Q值明显不同,同一振型在不同台站计算得到的Q值也有略微差异。分析认为,前者可能源于地球自由振荡振型频率和探测深度不同所致,而后者可能与地壳的横向不均匀特性有关。

  • 标签: 玉树地震 功率谱 球型自由振荡 Q值
  • 简介:本文收集了733个四川地区的实测钻孔数据,从中筛选出深度大于30m的268个钻孔剖面资料.分别获得了10m、15m、20m、25m和28m不同深度处的平均剪切波速(Vs)(d)与(Vs)(30)的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同时还与Boore(2004)的结果做了对比分析,比较了采用常数外推法和对数线性外推法得到的不同深度处剪切波速的残差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处剪切波速(Vs)(d)与(Vs)(30)的对数相关关系可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得到的对数关系更适合四川地区.对数线性外推法与常数外推法相比,前者的系统偏差更小;随着深度的增加,两种方法的外推误差均逐渐减小,但常数外推法普遍低估了(Vs)(30)值;当深度较浅时,低估的情况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大量的不足30m的钻孔资料估计(Vs)(30)值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平均剪切波速 Vs(30) 外推估计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 标签: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