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930km^2,海拔均在4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作用强烈,冻融地质现象普遍发育,土壤和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荒漠化土地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标签: 黄河源区 冻融地质作用 生态环境地质
  • 简介:随着中国地震局“十五”网络项目的完成,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日常地震监测工作都基于网络数据库系统,而现有的数据显示系统未与数据库系统有效结合。本文结合“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数据库系统,运用三维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开发了可实时显示三维地震监测数据信息的软件系统,改变了原有显示系统实时性、可操作性差和无法显示地震数据三维空间信息及时空变化关系的状况。

  • 标签: 地震监测数据 三维数据可视化 交互式图形界面
  • 简介: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着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训练时间太长等缺点,本文采用基于浮点编码的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初值空间进行了遗传优化。用基于浮点编码的遗传算法来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可得到最佳初始权值矩阵,并按误差前向反馈算法,沿负梯度搜索进行网络学习。文中以混凝土重力坝结构作为算例,用结构的模态频率变化作为网络的输入向量,结构的损伤位置作为输出向量,对网络进行了训练。仿真结果表明:遗传BP神经网络的收敛和诊断能力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可有效地运用到大坝结构的健康诊断与损伤识别中。

  • 标签: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损伤 大坝
  • 简介: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抵御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的破坏,使得抗震防灾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工程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抗震防灾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沿问题及未来发展,并且阐述了抗震防灾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 标签: 地震 抗震防灾 发展 作用
  • 简介:“九·五“期间,厦门地震台实施95-01-02项目,安装DSQ水管倾斜仪、SS-Y伸缩仪、VS型垂直摆和DZW重力仪等四台套数字形变仪器。众所周知,台址与环境改造、仪器设备和良好的管理是获得优秀的观测成果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因素。而良好的台址条件与环境改造又是三要素之首。在台址确定之后,环境改造必须科学地、精心地组织设计与施工,以使工程质量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阐述的即是该项目设计、施工的做法与经验

  • 标签: 数字化形变仪器 环境改造 方案实施
  • 简介:信息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震害预测的精度和震灾快速评估能力。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持下,能有效对震灾的发生及时获取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震害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进行科学估算。利用数字城市为我们提供的数据共享平台和技术系统,帮助政府快速了解震情、灾情、提出对策。同时,依据震害预测研究成果,结合数字城市、数字福建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防灾薄弱环节,采取减灾措施,制定城市减轻灾害的长远规划,提高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 标签: 数字福建 震害预测
  • 简介:分析了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受干扰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并就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台站
  • 简介: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统计分析
  • 简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剪应力τ值随矩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对两者作拟合得到它们之间较简单的关系为:τ=1.89ML-1.76。在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内,其构造环境剪应力τ值为1.0~6.0兆帕,与陈培善对3.0~5.5级地震的τ值多在4~8兆帕之间这一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 标签: 峰值加速度 环境剪应力值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 简介:档案达标检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专业性很强的地震档案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档案管理 检查 作用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由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自编的地震速报操作平台软件中的七个子程序及其主程序对提高地震速报速度的作用,同时也详细阐述实现该软件的几项关键性技术。

  • 标签: 程序 地震速报 操作平台
  • 简介:根据整理泉州白水营地磁台历史资料时发现数据不正常情况,摘例分析99年日均值差值曲线异常突跳的问题,查找环境变化干拢影响因素;再溯1988年至1989年初鱼池铁丝影响磁变仪基线值突变及相关试验分析研究、剔除影响工作,强调地磁观测环境净化保护。

  • 标签: 地磁观测环境 干扰影响 剔除异常量 净化保护
  • 简介:根据陈培善等(1993年)导出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与环境剪应力场的关系。利用福建省台网数字地震记录的福建5个区域(安溪、莆田、厦门海域、惠安海域、晋江海域)101个2~4级中小地震研究了福建及邻近海域地区构造环境应力场的变化,并推测出这些地区的地震危害性。分析各区地震活动的环境剪应力场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显示整个环境应力强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十分突出。

  • 标签: 应力场 环境剪应力场 福建台网 数字地震记录
  • 简介:龙岩地震台核旋观测室始建于1984年,1985年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的墩上进行观测。1998年龙岩台核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1999年12月新购回G-856核旋观测仪,并于2000年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856核旋观测仪观测以来,H分量一直不稳定,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000年7月5日开始,进行加密观测,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磁场梯度 核旋观测
  • 简介:共和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共和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和地表断裂形变特征对比,确定共和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柴北缘断裂带,并对该断裂带的形成和发震、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发震演化及活动特征 共和地震 柴北缘断裂带
  • 简介:本文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结构模型动力相似设计、模型土体的模拟及土体边界条件的模拟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几年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描述了试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震动条件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学者们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的研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技术。最后,总结了传统的土箱-振动台试验存在的不足,并与这种新的试验技术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对于这种新的试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实时子结构试验 综述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结合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对盆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加强对现有荒漠沙生植被的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盆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的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的趋势。湖区西侧的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的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地貌特征 地质环境 地震活动性 洞庭湖
  • 简介:新形势下,地方地震局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和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论述玉树7.1级地震后,海东市地震局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防震减灾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