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海南现有的2个地电场观测台站中,文昌台位于海南东北角海边,其常态波形为TGF-A型;琼中台位于海南中部山区,主要表现为无日变形地电场。TGF-A型文昌地电场频谱分布稳定,以24h和12h周期成分为主,而无日变型琼中台频谱分布复杂多变。对上述2类地电场潮汐谐波振幅比Ta计算表明,无日变型信号Ta值明显较小,表明其通常受自然电场和干扰影响更大而不易表现出典型谐振形态。过去一些研究表明,地电暴期间,同一台站地电场各测向之间变化量相差比例不大,但文昌地电台在一系列地电暴事件中东西测向都表现出强烈敏感性。

  • 标签: 地电场 地电暴 日变形态 干扰特征
  • 简介:由于砌体填充框架结构砌体与框架之间相互作用,使得其整体动力性能非常复杂。如何通过实时试验准确揭示其抗震性能是非常值得研究内容。本文介绍了砌体填充框架结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很好稳定性和精度。

  • 标签: 结构试验技术 实时子结构试验 砌体填充框架结构 对角斜撑
  • 简介:利用天祝地震前后资料,采用了比普通频谱分析分辨率更高最大熵谱方法进行处理,展示了主震前及余震频谱结构变化,试图提取地震发生前一些地球物理信息,这对于地震预报将是有益

  • 标签: 前震 余震 最大熵谱分析 地震预报 天祝地震
  • 简介:微分求积法(DQM)是1种求解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数值方法,通常以较小计算工作量即可获得较高数值精度。这种方法应用于工程领域时多用来解决梁、板等结构静力分析或结构特征值分析等问题,即对边值问题微分方程求解。结构动力分析属于初值问题,荷载和结构反应都具有特殊性,直接套用DQM求解边值问题并不能获得问题解。本文尝试利用微分求积原理建立求解结构动力反应具体方法。借鉴单元法思想,将荷载持时划分为若干个时步,在每个时步内对动态荷载和结构反应进行离散,然后用DQM对时步逐个进行求解,得到体系在整个时域内反应过程。通过对3种不同自振周期线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频率简谐激励下反应计算,阐释了本文方法可行性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特点,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了时步内相对较优节点数,并为时步长度选取提供了建议。

  • 标签: 结构 动力分析 微分求积法 初值问题 参数选择
  • 简介: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探测资料对万全断裂几何结构和构造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组成断裂之一,由南、北两段斜列组成,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展布,为正断层,长约15km;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持续活动,控制着附近地区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西北侧中生代地层抬升,形成低山丘陵;东南侧地块下降,接受第四纪堆积,构成山间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单条断层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大于0.03—0.3mm/a。

  • 标签: 万全断裂 几何结构 构造活动
  • 简介:本文通过对工程结构,特别是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参数现场实测,结合已有的室内、室外强度、抗震承载力实验结果,为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及使用安全性判定提供一套简便实用方法,继而为震害预测、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房屋安全鉴定等提供较客观依据。

  • 标签: 结构 抗震性能 动力特性 测试
  • 简介:采用金属耗能器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是一种较经济、简单、又可靠耗能减震加固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金属耗能器构造、原理与性能及其在建筑、桥梁抗震加固工程中应用概况,给出了典型工程实例,并提出了金属耗能器在加固工程应用中应解决一些问题。

  • 标签: 金属耗能器 滞回性能 抗震加固
  • 简介:复杂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及抗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有限元法对土层进行三维建模,可使系统计算力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由此带来计算量之大,使得传统计算方法难以胜任。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静力子结构方法推导了在多点输入模式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时拟静力位移求解步骤,并通过均匀土层算例验证了行波输入下利用约束子结构模态综合法进行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可行性。

  • 标签: 静力子结构 拟静力位移 约束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复杂场地 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本文选用远场宽频地震Kanai-Tajimi模型与近场地震He-Agrawal速度脉冲模型,对现有的典型近场地震记录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拟合。通过调整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比值,得到了不同脉冲分量地震波,分析了在合成近场地震波作用下,设置粘滞阻尼器时偏心结构动力反应,并与未设置阻尼器时结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同时也对能反映结构偏心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实际工程设计有意义结论。

  • 标签: 偏心结构 近场地震波 速度脉冲模型 粘滞阻尼器 偏心特性
  • 简介:本文依托西安地铁5号线某区间工程,针对矿山法隧道与盾构法隧道接口处断面突变条件下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当两者接口处隧道断面高差为3.5m时,隧道横向强度与变形、纵向抗拉与抗压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随着隧道断面高差增大,结构变形也相应增大,接口处为结构抗震薄弱环节。当接口处矿山法隧道断面增大时,地表位移及盾构法隧道拱顶、拱底相对位移差略有增大,而矿山法隧道拱项、拱底相对位移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当接口处隧道断面高差介于4-7.5m时,矿山法隧道拱顶、拱底相对位移明显增大,不利于结构抗震。因此为确保地震作用下不同断面隧道相接处结构抗震满足要求,建议断面高差控制在4.0m以内,可将矿山法隧道设计成刚柔结合复合式衬砌结构,同时可考虑加固地层、设置变形缝或柔性接缝,并在条件允许时适当减少衬砌结构厚度等。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地铁 盾构法隧道 矿山法隧道 断面突变 地震响应
  • 简介:村镇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抗震性能相对较弱,砂垫层摩擦滑移隔震技术由于诸多优点较适合广大农村建筑.本文介绍了砂垫层基础滑移隔震设计原则和分析模型,以常见两层砖混结构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加速度峰值下隔震层滑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隔震层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摩擦系数及滑移量建议限值;通过验算不同砂浆抗震受剪承载力,得出不同摩擦力作用下满足抗震受剪承载力最低砂浆标准,所得结论对农村滑移隔震建筑选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村镇建筑 滑移隔震 摩擦系数 滑移量 基底剪力
  • 简介:本文从能量观点,利用CANNY程序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3种不同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动(31条)输入下能量反应分析,研究了滞回耗能及阻尼耗能与总输入能关系。针对本文模型计算结果,给出了滞回耗能与总输入能关系表达式,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系数。研究表明,滞回耗能及阻尼耗能与总输入能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

  • 标签: 能量反应 能量分配 滞回耗能 时程分析
  • 简介: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探测了云南玉溪盆地电性结构及可能断裂构造分布。在与地质构造近垂直方向,布设了两条测线进行大地电磁观测,应用Rebocc二维反演方法获得了玉溪盆地两条测线视电阻率剖面。结果显示,低阻体厚度变化趋势与盆地第四系沉积层平均厚度变化类似,在盆地西侧,厚度较深,高阻和低阻界面变化较陡。自西向东,低阻体厚度逐渐减小,高低阻界面变化趋势趋缓。总体来说,低阻体厚度比已有资料给出沉积层厚度要深,导致这一结果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盆地沉积层厚度在不同区域变化较大,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沉积层下岩层富含水资源有关。

  • 标签: 玉溪盆地 MT测深 电性结构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Pn波走时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闽台地区莫霍面结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Pn速度结构 地壳莫霍面 反演
  • 简介:按不同设防烈度设计18层剪力墙结构,计算不同设防烈度下结构工建成本。对比可知,设防烈度Ⅷ度以下,设防水准提高一个等级,土建成本增加比例小于6.07%,增加成本占房屋售价比例小于0.593%。剪力墙结构土建成本较小增加,可获得设防水准一个等级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减少建筑面积很小情况下,房屋抗震设防水准可获得一个等级提高。

  • 标签: 设防烈度 剪力墙结构 土建成本 设防水准
  • 简介:为了研究地震活动时空复杂性,采用地震活动数据构造了一种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并研究了网络拓扑和边权结构。结果显示,地震加权网络节点强度分布及边权分布均具有幂律分布特征,网络含权团簇系数和平均最近邻度显示地震加权网络具有伴随着边权重-拓扑相关性分等级组织结构,团簇熵计算结果表明,大地震网络拓扑结构更有序。地震加权网络动力学演化揭示了在大地震前后一段时期网络拓扑结构表现出明显异常。这些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显现出一种内在相互作用网络动力学行为。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地震复杂网络 复杂系统 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动力学行为
  • 简介:建筑结构层间位移是抗震设计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广义层间位移谱,分析高阶振型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对结构层间位移沿无量纲高度分布影响,并通过调整结构侧向刚度比,分析高阶振型对结构层间位移变形类型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结构固有周期增加,仅取一阶振型进行分析将会显著低估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高阶振型影响决不能忽视;从结构层间位移沿无量纲高度分布角度分析,高阶振型将会显著增加结构中上部位层间位移需要;高阶振型将增加长周期结构剪切变形和中上部位弯曲变形需求,但对中下部位弯曲变形影响并不明显;针对长周期结构设计和分析,除计算最大层间位移角外,建议考虑层间位移沿结构高度分布情况.

  • 标签: 层间位移谱 高阶振型 层间位移分布 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
  • 简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精细方法,但分析过程比较繁杂且非常费时。为了较快地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首先利用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获得结构倒塌能力初步估计值aS*,然后将每个地面运动记录调整到aS*,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记录结构动力时程反应,利用IDA思想得到结构中值数倒塌谱强度?CTS。该方法与传统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相比较,可提高计算效率,计算精度也满足要求。

  • 标签: IDA 地震动记录 中值数倒塌谱强度SCT 倒塌易损性曲线
  • 简介:砌体结构震害现象表明楼层侧向刚度不均匀分布是造成其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开展楼层侧向刚度变化对结构易损性影响分析。以3层和6层砌体结构为例,采用等效多自由度层间剪切模型,基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研究了竖向刚度不规则性对砌体结构易损性影响。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地震反应参数,借助增量动力分析及回归拟合方法,建立了基于峰值加速度结构易损性曲线。通过改变楼层侧向刚度值来模拟薄弱层,研究了楼层刚度变化对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超越概率影响。通过改变底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分析了底部刚度突变对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超越概率分布影响。研究表明:与规则结构相比,当刚度突变位于结构底层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易损性相对较高;随着底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从0.5增大至1.2,结构易损性逐渐降低。当刚度比为1.5时,结构薄弱层由底层转移至二层,结构整体易损性增加;当底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小于1时,结构倒塌易损性要显著高于规则结构

  • 标签: 砌体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刚度比 易损性 薄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