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发生在滇西南地区1938年5月14日澜沧MS6.0级、1941年5月16日耿马MS7.0级和1941年12月26日澜沧MS7.0级3次地震历史资料系统收集和整理,并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现场采访和补充调查获得新资料,修改和完善了这3次地震等震线图和极震区范围,并结合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最新活动性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评述了其发震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这3次强震发生在腾冲-澜沧新生地震带附近,分别与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西支澜沧断裂勐遮段新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滇西南地区 民国时期 历史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为精细化模拟桥梁结构非线性行为,在深入分析纤维梁柱单元模型原理基础上,本文基于ABAQUS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精细化纤维梁柱单元模拟平台FENAP,开发了与其相适应材料模型库FENAP/MAT,涵盖了多种材料本构模型,能够有效考虑构件刚度退化和强度退化等损伤效应,以及模拟轴力和弯矩多维耦合效应等复杂非线性动力行为,且可考虑箍筋对混凝土约束作用等。利用该FENAP平台数值模拟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悬臂梁,进行了Pushover分析,考虑了箍筋对核心混凝土约束效应影响,并与OpenSEE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ENAP平台可有效模拟桥梁构件多种复杂非线性行为,且具有很好计算效率和求解精度。

  • 标签: 钢筋混凝土 纤维模型 梁柱单元 非线性 滞回特性 约束效应
  • 简介:采用纤维单元模型和实体单元模型对一个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截面纤维模型能以很小计算成本达到实体单元模型计算精度,并且和试验结果拟合较好。同时,对一个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表明,纤维单元模型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非线性问题,适合于强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动力弹塑性分析。

  • 标签: 动力弹塑性分析 钢筋混凝土柱 LS-DYNA 纤维模型 钢筋混凝土框架
  • 简介:本文提出了“数字地震”概念,讨论它主要内容和问题,并对建设“数字地震”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 标签: 地震 防震减灾 信息 数字化
  • 简介:本文基于在MSC.Marc中加入纤维模型编制THUFIBER程序基础上,分别采用纤维模型和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桥墩和上部结构,建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同时,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波,分析了行波效应对四川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地震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高墩桥墩顶位移和墩底剪力影响较大,墩顶位移减小了20%—50%;而墩底剪力增大了20%—30%。

  • 标签: 大跨度桥梁 纤维模型 地震响应 行波效应 高墩
  • 简介:兰州是中国最典型唯一河谷型特大城市,市内多次发生或遭受到强地震波及影响。特殊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使兰州市震害尤其是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表现出多样性、多发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由于城市政治、经济结构和地位影响,使灾害危害表现在整体性和全局性上,因而兰州市在地震灾害面前又显示出脆弱和易损一面。建立健全全市防震减灾机制,预防各种次生灾害,尤其是包括滑坡在内地质灾害,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转,提高各级政府管理水平,强化公众综合应急应变能力,是做好兰州市防震减灾重要工作。

  • 标签: 河谷型城市 兰州市区 震害特点 防震减灾
  • 简介: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和灾害救援组织效能是评价一个地区防震减灾水平重要尺度。为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力,福建省地震局震害预测项目组采用多层次、空间尺度城乡震害预测技术途径和系统研究原则,适应不同层次地震应急、救援决策、组织指挥工作需要。

  • 标签: 震害预测 地震应急反应 多层次、多尺度
  • 简介:随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基础上,按地震烈度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城镇 地震灾害 影响因素 应急处置
  • 简介: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进行电磁参数综合观测资料。主要结果:1.电磁参数资料丰富,可利用信息量大;2.测区周围290km范围内5.0级以上地震前都出现电磁前兆异常;3.地震前地壳中出现电磁前兆时间要比空中出现早6——14倍之多。

  • 标签: 大地电场 大气电场 电磁辐射 地震前兆
  • 简介:针对目前常用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和方法评价指标单一,难以有效体现不同因素对人员伤亡影响等不足,根据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原因,对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参与构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因素。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基于因素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并考虑次生地质灾害对评估结果修正,提高了人员伤亡评估模型在四川地区适用性评估结果可靠性。

  • 标签: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影响因素 评估模型
  • 简介:选取多时相、波段MODIS红外影像以及MSS、ETM、资源卫星等源遥感数据,通过解译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对西藏日喀则地区东西向活动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性进行了重新解译和判定,识别出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三条活动断裂,即冈底斯断裂、昂仁-仁布断裂、拉孜-邛江断裂.同时,利用源遥感影像综合分析了断裂发育宏观微观地貌特征,研究了构造活动与水系冲沟地貌之间关系,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三条东西向活动断裂挤压逆冲为主,且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控制,断裂活动性存在差异;利用亮温梯度特征在红外影像上提取线性迹象与光学影像提取活动断裂位置吻合较好;红外亮温梯度变化除了受季节、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可能还与断裂活动性有关.在传统遥感解译活动断裂基础上,辅以红外亮温梯度特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活动断裂提取及其活动性监测研究工作.

  • 标签: 活动断裂 断层解译 亮温梯度 影像特征
  • 简介:0前言张掖市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部,东靠武威、金昌市,西接嘉峪关、酒泉市,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相邻,东西长465km,南北宽148km,总面积4.2万平方千米,辖5县1区,总人口128.44万人。历史上张掖市素有“金张掖”之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张掖经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 标签: 防震减灾工作 政府职能 健康 河西走廊中部 经济发展 张掖市
  • 简介:新形势下,地方地震局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和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论述玉树7.1级地震后,海东市地震局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 标签: 玉树7.1级地震 防震减灾 对策
  • 简介:1997年1月21日~1999年2月28日,伽师发生了Ms≥4.0级地震106次。通过分析对比速报和编目震级资料,发现速报震级偏差较大。应用线性拟合结合偏差分析方法,对伽师震群速报震级进行了校正。通过对校正前后结果比较以及T假设检验,其效果相当理想

  • 标签: 速报震级 编目震级 线性拟合 震级偏差
  • 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网络普及和网民数量激增,数字地震科普馆将成为传播地震科学知识重要渠道。福建数字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在开展地震科普工作中所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并对数字地震科普馆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福建 数字地震科普馆 防灾宣传
  • 简介:群测群防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在地震灾害预防和短临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天水市成功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着手,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促进群测群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对于全国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运行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群测群防 防震减灾 天水
  • 简介:相比技术较成熟测震编目工作,我国强震动记录编目工作技术亟待完善,缺乏规范化编目流程方便实用编目软件,处理数据经验不足。本文汶川余震流动观测中获取强震动记录编目为例,阐述了合理强震动记录编目方法,通过对万余条强震动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强震动记录编目的效率可靠性。同时本文对强震动记录编目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可为今后强震动记录编目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汶川余震 流动观测 强震动记录 编目 标准化
  • 简介:地形条件对局部震害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地形起伏剧烈芦山地区,采用三维谱元法模拟地震波传播。研究了该地区地震动频谱特征。计算了测线上位于山顶和山谷台站傅里叶频谱,并研究了各自谱值和谱值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顶包含了较高频谱;山谷包含了较低频谱;山顶上频谱值高于山谷频谱值;并且地形对水平分量影响更大。同时,进一步从频谱中提取了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2个参数,分析了其在芦山地形中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山顶对应了较大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而山谷则对应了较低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

  • 标签: 地形效应 傅里叶谱值 谱值比 谱元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多种遥感卫星图片(包括美国专题制图卫星TM三波段假彩色合成图片,时相为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八日;美国地球资源卫星CCCT计算机处理,采用比例拉伸、矩阵变换、对数直方化、北东向增强、北西向增强等方法处理不同图片),对福州市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解释,结合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评判潜在地震地质灾害。

  • 标签: 遥感 断陷盆地 地震地质灾害
  • 简介:砂土液化判别是地震地质灾害判定和预测一项重要工作,判别方法规范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查阅大量唐山地震震害资料基础上,选择3个典型工程场地,根据实际钻孔现场标贯原位测试数据,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方法进行液化判别,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分析认为,抗震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动不同、地下水位变化、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局部场地效应、地震动持时以及实验造成的人为误差等,均是造成差异原因。分析结果也表明,规范中判别方法具有较普遍适用性和较强实用性,但由于基础数据局限性判别公式本身存在定性异常,其判别结果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这也是造成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存在差异原因之一。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液化机理认识、判别方法完善,均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液化 规范 震害 唐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