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数字地震科普将成为传播地震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以福建数字地震科普为例,介绍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在开展地震科普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并对数字地震科普的发展提出建议。

  • 标签: 福建 数字地震科普馆 防灾宣传
  • 简介:我国尚未制定海洋平台的抗震设计规范,本文首先将美国API—RP2A(2002)和GB17503—1998规范作分析对比,并结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和我国渤海海域地震活动性的情况,认为GB17503—1998规范的抗震设防概率水准似乎过于保守。根据我国海域地震活动特征、海洋平台的设计基准期和设防目标等因素,参照相关行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经验,提出海洋平台用于强度设计的正常极限地震重现期取200年、用了延性设计的变形极限地震重现期取3000年,并与有关行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海洋平台 抗震设防 概率水准 重现期
  • 简介:本文收集了台湾地区(1900-2000)Ms7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海洋潮汐触发大地震的原因,揭示了台湾大地震与潮汐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利用这种关系为地震预报服务的设想。最后提议在地震危险区建立中子射线测量站跟踪活断层活动

  • 标签: 海洋潮汐 大地震 因果关系 地震预报
  • 简介:通过对公元1000年以来北京市及附近地区6级以上地震震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采用GIS技术,建立了北京市历史地震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本文较详细介绍了建立该技术平台的过程,这对于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北京市 历史地震 地理信息系统 震害
  • 简介: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及振动特性识别研究。基于半功率带宽法对结构脉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以及相应的阻尼比。各振型都具有较大幅值的楼层分别位于3、6和8层,据此设计并建成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分析台阵地震记录识别出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同时功率谱曲线显示,井下数据存在高频特性,初步判定其来自钢套管振动。开展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利用观测楼层上地震记录的卓越频率不断修正结构数值模型,直至结构反应与地震记录的频率值相符,且与脉动测试数据基本一致,相对位移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模型基础上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对位移记录基本吻合。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实现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的观测目的。

  • 标签: 脉动测试 地震反应观测 卓越频率 相对位移
  • 简介:新一届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于2006年3月成立。为了总结经验,加强研讨交流,保证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顺利开展,中国地震局于2006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杜玮副司长主持,50多名新一届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

  • 标签: 中国地震局 安全性评定 委员会 会议 北京 总结经验
  • 简介:根据北京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网运行维护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台网维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流程式"台站维护管理方法。同时,还给出了利用数据库软件有效地派发任务、保存数据、管理在台站维护工作中所有信息的相应解决方案。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运行维护 数据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