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批发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梳理,将批发业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60年代,依附于区位论的批发业区位研究,学者受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影响,流行用与批发贸易相关的指标来测量城市中心性;二是20世纪70-90年代,对批发业区位进行专门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程度加深:同时,通过研究批发业来探讨城镇体系的文献也较为多见;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批发业的空间优化,并与现代物流业紧密结合。我国对批发业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方面,且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上,对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批发市场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批发市场货流空间的研究、批发业交易功能与物流功能的空间分离关注较少。
简介:<正>激励机制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应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激励理论。作为管理手段的激励,包含有一个基本意识和三个基本原则。一个基本意识就是激励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部份构成。三个基本原则为可行原则、公平原则和差异原则。激励的可行原则从什么样的需求才能产生动机出发,强调这种需求必须是可行的,或者说实现这种需求的可行性较大。反之,不可行的需求,就不会产生动机,也就不会有激励。为此,根据激励的可行性原则,为寻求激励水平的最佳值,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需求的可行性与需求本身价值的关系。
简介: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以1991~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为基础,探究金融危机等事件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受损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出现2010年恢复效果明显、2011年恢复效果较弱的特征,但受损幅度差异很大,恢复状况也不尽相同。截至2011年底,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未恢复至预测水平。(2)各客源国或地区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量,与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游客在考虑到中国旅行时,个人收入成为大部分客源国或地区游客的主要决定因素,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可忽视。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