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秋时节,故乡潍坊有“念月儿”的传统习俗。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所作《蝶恋花?中秋》一词,对当时“念月儿”的情景作了精彩描述:“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月儿”是一种用面粉、红枣做成的地方名食。“念月儿”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祭月形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秋“念月儿”的习俗在潍坊依然盛行。中秋临近,我陪着母亲到南门外的柳树行子赶集,买得上好的小麦,再步行到西门大街的一家磨坊。谈价称重完毕,磨坊的女主人便将小麦均匀地摊铺到石碾盘上。只见女主人手中的小鞭子一扬,随着口中“得儿、得儿”的喝叫声,被布罩蒙着双眼的小毛驴,便拉动起沉重的石碾子,绕着磨盘转动起来。
简介:宋高宗赵构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金兵的追逼下,率廷臣由临安(杭州)仓惶出逃,至定海乘船南下,史称"南渡"。12月26日,赵构一行从定海出来后,不料海上起大浪,便在12月29日即除夕的前一天进入海门(椒江)港避风。正月初二船队傍靠海门渡头。正月初三停靠海门港附近金鳌山脚章安泊船港口。
简介:赞美浙江绿水青山之美时,不应忘记点缀其中的传统民居和村落,民居依托村落,村落承载民居,两者共生同源,还受制于特定的浙江山水格局。聚焦浙江传统木构民居,从自然环境及地域特征出发,通过现有专著的木构民居数据收集、部分实地调研和利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空间信息的整合和数据联系,分析探讨了木构民居的形态特性和与村落的依存关系,评价了木构民居的空间地域特性。从中可知:浙江木构民居与空间地形要素的关联大,主要分布在浙东丘陵、中部盆地、浙西丘陵和西南山地,浙东浙北的平原分布较少;各地区的木构民居形态有差异,民居与村落的留存数量与其区位有关等。不容置疑,此次研究是为分析梳理浙江木构民居的地域特性,积累更多数据和经验的有益探索。
简介:纵观城市发展,水在城市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对城市肌理生长与城市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与城之间的关系也面临挑战。从水网肌理延伸促进水城肌理共构和城市建筑呼应滨水营造两个层面出以,解读水城共构的滨水空间整合策略。一方面从水城共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从三个维度分析水城肌理共构的营造特点及其意义;另一方面立足城市局部与整体的互动,指出城市建筑呼应水体的轴线和界面,对城市整合、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意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水城市中,以水为核心的空间整合,对城市结构营造及肌理生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有助于建立起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的区域的整合,推动传统滨水体系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