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祝福》小说开篇,有一段浙江绍兴送灶的旧俗的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段精美的文字,展示出了一幅凝重、灰暗的民俗生活相的画卷。所谓“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传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

  • 标签: 祥林嫂 民俗美 民俗文学 小说 民俗文化 鲁迅创作
  • 简介:中国古人常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性之。有关女性的题材,中国历代均有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品留存于世。尤其是在中国的仕女画一域,很多画家皆以此而闻名。

  • 标签: 仕女画 画家 绘画作品 题材 唐代 古人
  • 简介: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 标签: 南朝 买地券 道教 埋葬习俗
  • 简介:社区文化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让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社区文化设施,并通过组织和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标签: 社区文化 家庭文化 文化惠民
  • 简介:追溯蒙古包的历史及流变,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探求蒙古包在结构、图纹、色彩上对美的追求,和蒙古包所蕴含的独特艺术

  • 标签: 蒙古包 艺术 造型
  • 简介:吴、越、楚贵族墓地在吴相继发现,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关于发掘简报中墓葬时代及其国属问题仍值得商榷。经实物论证及对照文献资料分析,结论为:有争议的真山大墓国属应是吴国贵族墓;鸿山贵族墓地应是战国中期,而不是战国早期。

  • 标签: 吴地 吴真山大墓 越鸿山墓地 楚小真山墓地
  • 简介:于阗是著名的西域古国,汉唐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在其兴盛一时。本文主要围绕一百余年来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多件神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此类图像的外在形式、文献依据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认为,于阒佛寺的神图像是据《金光明经·坚牢神品》绘制,它影响了龟兹和敦煌佛教绘画的王族供养人画像,反映了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 标签: 于阗 坚牢地神 《金光明经》
  • 简介:券是为死者购买阴宅、冢的契约凭证,在我国古代沿续使用了很长时间。六朝买券因被视为刻写草率、内容怪诞,故未能像六朝墓志那样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卑陋,在汉代实地券研究的基础上,[1]搜罗归纳,旨作引玉之砖,以盼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买地券 道教 广西地区 地域特色 墓志 西王母
  • 简介:<正>一、墓志、买券文辑录湖北鄂州的墓志、买券等共出土有十块,分别在鄂州的西山、百子畈、鄂城钢铁厂以及泽林、公友、蒲团、沙窝等乡镇出土(附出土地点分布图)。从时代看来,最早的是宋代,最晚的是民国初年,内容丰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历史情况。现以时代远近为顺序,分为志(一)、(二)、(三)、(四)、(五)、券(六)、志(七)、(八)、(九)、(十)等,全文予以分别辑录。志(一)与(二),关于李深之及其龚夫人墓志铭的出土。1991年12月,中南石油公司设在鄂州的“653”油库,在建设消防车道工程施工中,发现一座在历史上早被盗掘过的残墓,这座残墓

  • 标签: 墓志铭 鄂州 孺人 武昌 万历 死者
  • 简介: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的一些字的演变,同时利用古文字考证了商代?望。更多还原

  • 标签: 古文字 商代
  • 简介:教育职能与博物馆相伴相生。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目的,是博物馆公共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博物馆是任何机构都无法取代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当前中国部分博物馆,在展览质量及与教育活动结合的紧密度、教育活动质量、教育人才质量、观众调查研究意识上还存在问题,导致教育质量不理想,离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教育潜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 社会发展
  • 简介: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在清代工艺中,不仅视其为精致工艺中的明珠,同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代鼻烟壶制作之精美、式样之繁多,为雅好者珍贵文玩欣赏之瑰宝。

  • 标签: 鼻烟壶 工艺品 中国 清朝 发展历史 造型特色
  • 简介:崧泽之主要指崧泽文化特别是崧泽文化晚期各类器物在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的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究其成因,一是生业进步使审美创作具备了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二是没有强权压制的神崇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信仰和独立创意。崧泽文化神崇拜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物象;而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玉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日益格式化和神秘化。环太湖地区龙首纹玉器的出现,是神崇拜载体材质由陶向玉转换的标志性事件,可视为划分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的重要标尺和界缘。

  • 标签: 崧泽文化 崧泽之美 陶器 玉器 物质表征 神崇拜
  • 简介:近年来,社区博物馆成为国外博物馆业界所热议的发展课题,逐渐形成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一博物馆经营理念之传入国内,亦日益得到业界各方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试图从博物馆传播学角度,解析社区博物馆的传播原理与社会效果,探讨社区博物馆之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

  • 标签: 社区博物馆 博物馆传播学 社区发展
  • 简介:文章通过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重视角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画进行了剖析;撩开大地湾画的面纱,其与世界各地史前时代广泛存在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颇多相似之处。

  • 标签: 大地湾 地画 男性 同性爱 岩画
  • 简介: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的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走出日渐凋敝破败的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这一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在于: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地方民众的创造性;充分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地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设能够维系居民认同、具有历史感的社区。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需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植根于地方社会自身的内生活力,如此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不断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良性发展,非遗才具有可持续生存的内在活力。

  • 标签: 社区营造 新型城镇化 非遗保护
  • 简介: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 标签: 洪水神话 洪水叙事 灾难传说 灾难叙事
  • 简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语境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导性研究范式。本文以三个社区的神话传统的田野研究为基础,对语境的效度与限度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语境在形塑神话文本、规定神话讲述场合、确立讲述人与听众的构成及其规模、决定神话的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语境对神话传统的影响具有一定限度:神话的核心母题及其母题链的组合、类型和基本内容,往往呈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就此而言,语境视角未能深入触及口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根本内核,因而具有局限性。对此,需要倡导"综合研究法"。

  • 标签: 语境 文本 研究范式 综合研究法 神话传统
  • 简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2009年,由山东省民俗学会和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河镇政府承办的“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举行。众多学者以孟姜女传说为主题,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本刊选摘了部分发言,并对发言内容略作删节、编辑,以飨读者。

  • 标签: 民间传说 孟姜女 社区建设 学术研究 学术价值 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