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科学发掘的扁足鼎进行分析,指出其功能主要是作盛食之用,并在西周中期发展为温器。扁足鼎是商文化青铜器组合中的重要部分,使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商文化的这种传统因素,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直至扁足鼎消亡。
简介:近来笔者曾见三品方足布,据云是1995年河南省济源县出土大量货币的劫余。三品铭文似乎均未见已往箸录,弥足珍贵。本文重点讨论其中“中昌”,顺便介绍“中子”。至于“珏”字方足小布,详见另文①。
简介:下阳《中国钱币》1990年3期61页新发表一品方足布,据云“听松轩主珍藏”。铭文二字(图一),智龛释”蒙阳”.
简介:1999年夏季,笔者在县城关偶尔收到一枚红铜质“阳邑”平首小方足布,甚是幸运,常观不厌。
简介:青铜高柄足小方壶是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赵卿墓高柄足方壶,口径4.4、腹径8.9、柄足高12.8、通高27.8厘米(图一、图二)。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孔雀石等矿物的混合物。将其填充在网格和花纹之间的凹处,使整个器物呈现一种镶嵌艺术效果。
简介:
简介:《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方足布一种.编号为第1886,此方足布面文当释读为负夏。但对负夏地望的认识却岐义颇多。北魏时郦道元将其与鲁地的负瑕混为一谈,清人赵一清又将其与帝丘相提并论。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认为负夏又称瑕丘,其地望在今濮阳县老城南9公里的五星乡固堆村西首。
简介:笔者觅得两枚斜肩弧足空首布(封底)。一枚为“卢氏”布,铜色褐绿,形制规整,左足尖断裂,高72mm,宽45mm.重23.77g。背而三条斜竖纹,两斜竖中有文似篆书“卢氏”二字。卢氏,地名.战国属韩,在今河南省卢氏县境。另一枚为“武”布,高71mm.宽45mm.重1726g.空首已残落。
简介:中国古代的铁三足架岳洪彬,唐际根Abstract:Thetripod(orfourfeet)ironsofunearthedartifactsareourcoutry'sancientcookingculture'simportantmaterial...
简介:<正>1981年初夏,焦作市郊区待王乡赵张弓村农民,在村西北地1里许抗旱挖渠道时,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开元通宝”铜钱两枚和一件三彩三足罐。该墓为竖穴土洞墓。墓道宽0.8米,底部距地表2.7米,甬道处宽0.65米;墓室东西长2.15米,南北宽1.45米。墓室内有人骨架一具,头西足东,仰式葬,停放在平铺的一层卵石之上,无棺木痕迹。两枚铜钱分别置于头部与手部(其中一枚已锈毁)。三彩三足罐置
简介:2007年年初的一天,我们在报国寺的钱币市场上发现了一枚“武平”类方足布,当时甚感惊异,因此种类方足布以往从未发现过,我们三人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品种。经询问摊主后得知,此枚布币乃是去年六月在距报国寺市场不远处原义利食品厂施工工地出土的为数众多布币中的一枚,并且是刚从二、三十枚锈结在一起的一块布币疙瘩中新剥离出来的。
简介:时值凉秋,金风送爽,惟秋涝间歇,乍晴又雨,正令人烦枯中,忽传绿衣人持小邮包内函线装古籍一册。南窗颇有感闲散,急正襟翻阅,顿觉耳目醒爽,此一古气盎然之装订,前贤俊逸之书法,精擘之高论,更兼拓本黑白分明,印章朱红灿然。志强兄苦心筹划之功,令人钦佩。
简介: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高领袋足鬲程晓钟Li-tripodswithhighneckandbag-likefeet,storedupinZhuanglangCountyMuseum,GansuProvince,werenotearlierthanthela...
简介:战国时期三晋各国(含东周国、西周国)都铸造了方足小布,目前出土的数量与范围都很大,反映了当时商品贸易的发展与活跃.由于方足小布绝大多数面部都铸有地名,这就为判断其种类、国别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晋铸造的方足小布到底有多少种,在这之前的不同研究时期,虽然已有学者作过有关的统计,但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本文就将讨论这一问题.
简介:岔沟陶鬲与峪道河三足瓮的时代问题张德光(山西省博物馆)一陶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炊器,它延续时间很长,变化亦很大,是考古界研究古器物分期断代的一种重要资料。石楼岔沟遗址H1发现的陶鬲,原发掘报告定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当时是已知发现较早的陶鬲,因而...
简介:三足架和拨镰是在战国末期古蜀民接受制铁技术而创造的独特铁器.汉代以后,随着古蜀民的汉化,两种铁器广泛普及于四川地区的汉民族文化中.这些铁器是为了解古蜀民被秦国征服后怎样经过汉化过程这一问题的重要资料.
简介:1973年,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基出土了帛书《五十二病方》,学术界关于其成书年代有三种说法。本文从此书的内容、文字、语言等方面予以考证,认为《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简介:戈体援与胡夹角之大小直接关系到戈、戟的使用功效,其变化是戈、戟形制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工记》指出了援与胡夹角过大或过小对戈、戟功能的危害,并提出“倨句外博”的技术要求。本文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对“戈体已倨已句二病”进行阐述,并对已有注释进行分析。《考工记》“戈体已倨已句”是指戈的两种功用对其形制的要求。也是对青铜戈、戟形制演变规律的技术总结。
略论商周扁足鼎
中昌方足布考
魏国方足布四考
“阳邑”平为小方足布
赵卿墓高柄足小方壶
春秋晚期晋甘丹耸肩尖足布
负夏方足布地望考辨
“卢氏”、“武”斜肩弧足空首布
中国古代的铁三足架
焦作赵张弓出土唐三彩三足罐
黄河流域空三足器的兴起
新发现一枚“武平”类方足布
喜见影印戴足斋氏《珍泉集拓》问世
甘肃省庄浪县出土的高领袋足鬲
三晋方足小布的种类统计与国别考辨
林西县发现辽三彩龙凤纹镂空三足熏炉
岔沟陶鬲与峪道河三足瓮的时代问题
三足架与拨镰——四川早期铁器的特殊性和古蜀民的汉化过程
帛书《五十二病方》成书年代考证
《考工记》“戈体已倨已句二病”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