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有关“锡”的文献记载,对“锡”一词所代表的物质作了详细考辨,指出“锡”不是“倭铅”而是锡,宋应星《天工开物》“倭铅,京中名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并就宋氏之说的缘由,提出了一种商榷性的意见。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钱”篇,在“倭铅”名下有脚注“京中名锡”,这似乎在倭铅(金属锌)与锡之间划了等号。因此,直至今日,科技史界普遍都将锡一词当作倭铅(锌)的别名。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标签: 倭铅 宋应星 铸钱 《天工开物》 宋氏 明会典
  • 简介:南涅村因地处山西沁县漳河北源支流涅的南岸而得名。1957年秋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窑藏石刻,这批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石刻”。这批石刻出土后即在当地保存管理,1962年将石刻搬运至县文物馆。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1986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城南二郎山建造了一座仿明清建筑“南涅石刻馆”,1989年10月陈列展出并对外开放。……

  • 标签: 石刻 出土 发掘 文物 明清建筑 沁县
  • 简介:石桥,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时代最久远、史志有著录的古老名桥之一.然而,几经沧桑,古老石桥早已今非昔比.加之朝代更迭,相继修建,特别是1963年新建--巴林桥,把古老桥址错误地视为"障碍",从桥基到桥梁以及处在原石桥两桥中间由玄武岩自成基岩的河中小岛,一起加以清除.

  • 标签: 潢水石桥 内蒙古 中国 文物考古 形成条件
  • 简介:今年4月4日,新余钢铁公司界铁矿工人在主龙山工区取土时,发现铜钟一件(照片1)。由于工区和铁矿领导上的重视,铜钟得以完整的保存。我会闻讯后,即派工作组赴出士地点进行调查。主龙山距新余县界圩东南约二公里,西邻浙赣铁路约一公里,地处山区。据工地负责同志介绍,该铜钟出于主龙山的高出地面约100米的山坡上,埋在距地表深约一米处。据实地调查所见,主龙山纯系一个山谷地带,山坡的土质多含沙石;唯所出铜钟的一隅,土色灰黑,内含沙石极少,且深至二米处方见生土,我们探掘后,并不见其它遗存,也不见任何类似葬墓的痕迹,但从土色看来,在出土铜钟处,曾被人为的翻动。且今所出土的铜钟,其甬部之衡已稍残断,视其断痕,乃为陈迹。因此,证明该铜钟已经损断,以后或因其它原因而埋藏于此山上。

  • 标签: 铜钟 新余县 界水 水铁矿 新余钢铁 江西通志
  • 简介:1979年8月14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西水乡二夹皮村八位村民在村东北7公里处的大长岭山坡秋翻耕地时发现此墓(墓室清理前已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张掖地区文化局、肃南县文化馆组织文物工作人员

  • 标签: 大长岭山 墓葬结构 唐朝 出土器物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概述了用蔗糖处理饱木质文物的发展历史,并对蔗糖的脱水机理、防虫防霉处理、渗透效果等进行了阐00指出在饱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蔗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材料。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蔗糖 防霉剂 脱水
  • 简介: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的化学性质,特别是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 标签: 石窟 砂岩 蒙脱石 风化 稳定性
  • 简介:许多出土饱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 简介:经过多次调查,我们确定固城乡五座古城,是合境内修建最早的古城堡,其中固城古城、巷口古城、丈八寺古城、午亭子古城修建于商武乙时期。(图一)

  • 标签: 兴衰 古城堡 亭子
  • 简介:由于暖气管道爆裂,造成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献被热水浸泡或熏蒸。为了赶在天气转暖之前抢救完这批文献,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湿文献的抢救方法,特别借用了文物界所常用的低温干燥法,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湿文献的抢救重任,为以后的系统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图书馆界抢救文献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抢救大批量的湿文献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方案,从长计议,综合运用各种抢救方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抢救受损文献。

  • 标签: 文献 抢救 保护
  • 简介:在纸张保护中把纸弄湿或者对纸进行清洗是常见的。如果纸张含有对敏感的元素如墨水层或树胶水彩层,则保护人员在将用在纸张上时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会影响纸张甚至将它们从纸张上洗掉。如果被试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厘米的话,则使用定色材料对敏材料进行涂层,如常用ParaloidB72材料。它的优点是抗水性强,但是这一材料最大的缺点之一是实际操作中不可逆。

  • 标签: 纸张 技术 防水 实际操作 材料 不可逆
  • 简介: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的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的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木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饱水木材 木质文物 保护 国外研究
  • 简介:2004年安徽天长汉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饱漆木器,安徽博物院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脱水处理。但此次脱水不够彻底,造成部分漆器在修复后发生了漆膜起泡、开裂等现象,亟须重新脱水处理。2012年安徽博物院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尝试1%表面活性剂+40%乙二醛溶液浸泡方式重新处理这批漆器,取得了较好的脱水效果。实践说明,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提高饱漆木器的渗透性,尤其对于需要重新脱水的漆木器具有较好的作用。本次采用的脱水方法为饱漆木器脱水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

  • 标签: 天长 漆木器 表面活性剂 脱水
  • 简介:最近,笔者在对馆藏金银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批十分引人注目的明代金器。这批金器不仅种类全,式样多,而且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明代工艺的特点,为研究明代金银器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金器 出土 南阳 实物资料 金银器 明代
  • 简介:为了保护西汉放王岗出土的漆木器,在研究漆木器保存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沙埋自然干燥法处理两件饱漆耳杯.处理定型后的耳杯,器形无变化,色泽光亮.脱水及保护效果明显.

  • 标签: 饱水木器 漆耳杯 自然干燥法
  • 简介:为了研究硬性石灰在贺兰口地区的稳定性,以贺兰口岩石为试验对象,在实验室里分别用水硬性石灰和环氧树脂加固试块,并且做了耐冻融、耐热、耐高低温交变等一系列的耐候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硬性石灰与环氧树脂相比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在冻融环境中,硬石灰没有环氧树脂性能稳定,容易产生脱落现象。

  • 标签: 岩画 加固 水硬石灰 耐候性
  • 简介:<正>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位于北京市大兴京开公路西红门段东地,1979年10月在进行基建工程中发现此墓。墓中除出土有墓志(青石质)、瓷器、唐代及北朱的铜钱外,还发现一批木俑及盛放骨灰用的、关节可以活动的人型木偶。这些东西在北京出土的文物中是很少见的。十二生肖木俑,现存十一件,通高36.5~40厘米,系柏木圆雕,戴冠,着方领大袖袍服,执笏。生肖雕刻于冠上。十二辰中缺“戊狗”。大型活动关节木偶(系真容木雕像)二躯。男女各一。其中女像仅存残肢;男像亦

  • 标签: 脱水试验 木俑 木偶 饱水木质文物 细胞壁 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