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为王朝建都之地和重要活动地区,商周文化遗存丰富而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商周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新发现,晚期都城殷墟考古发掘的新突破,两周洛邑和应、虢、郑、韩、楚等诸侯封国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本文就60年来河南境内商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试作概述。

  • 标签: 河南 商周考古 都城 墓葬 发现研究
  • 简介:一、太阴寺大雄宝殿内雕塑太阴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城东南卫庄镇张上村,距县城7.5公里。因寺院坐南朝北,背阳面阴,古称太阴寺。该寺始建于北魏,北周天和三年至清乾隆二十四年,曾多次修缮。

  • 标签: 雕塑艺术 金代 大雄宝殿 山西省 县城 北魏
  • 简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2年。60年以来,本所配合国家、省、市建设项目,相继开展了大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并为解决学术课题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发掘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裴李岗文化研究、仰韶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夏商文化研究、古代冶金研究、古代陶瓷研究等诸多重要考古研究课题中取得突出成就,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研合作硕果累累,编著出版大型考古报告专集、图录与论文集、学术专著180余部,在专业刊物上累计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简讯、研究论文和其他文章250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 标签: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十年 科研 文物保护 硕果
  • 简介:浅议石家河文化雕塑人像周光林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江汉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石家河文化的遗存中,陆续发现了一批不同质料、不同手法制成的雕塑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雕塑人像。这些人像体态各异,特色鲜明,是我国原始社会雕塑艺术的精华之一。本文对该文化雕...

  • 标签: 石家河文化 人面像 雕塑 博物馆 陶塑 原始宗教
  • 简介:六十年前的永陵考古发现,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作为中国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在中国考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陵的发掘,是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营造学社、四川博物馆筹备处、华西大学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进行,吸引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考古界、史学界、古建筑界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关注,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堪称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考古学上的一大盛举。永陵考古大发现,对于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考古研究的先河,揭开了成都平原一系列现代考古大发现的序幕,填补了当时中国唐五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这段历史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现了一处代表城市发展史上最辉煌时期的千年帝陵,对于当代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考古发现 发掘 王陵 考古研究 纪念 史学界
  • 简介:南阳武侯祠是目前豫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武侯祠内保存有大量的泥塑、石雕、木雕、砖雕作品,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道教艺术和三国文化题材、娴熟的雕塑技艺和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的特色,对武侯祠起到了完美的装饰美化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武侯祠的文化内涵,吸收和继承了南阳汉画等的雕造技法,成为中原雕塑艺术的宝库。

  • 标签: 武侯祠 雕塑 诸葛亮 卧龙岗
  • 简介: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 标签: 河南 龙山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 发现与研究
  • 简介:<正>新津观音寺位于县城十五华里的九莲山,面临水,背依群山,风景秀美。据文献及庙内碑刻记载,观音寺始建于南宋孝宗中期或光宗初年。但原寺在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代中叶重建,规模宏伟,殿宇增至十二重;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又几度重修,咸丰年间又遭破坏;同治、光绪年间,再经重修,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目前只存两殿——观音殿与毗卢殿。所幸这两殿皆系该寺精英,殿中明代壁画和雕塑保存均较完好。

  • 标签: 观音像 明代壁画 新津 雕塑 光绪年间 供养人
  • 简介:六十年来,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文在城址与遗址、墓葬、佛教文物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河南省该时期的重要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址布局,墓葬分区、分期的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早期石窟寺等遗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河南 魏晋南北朝 六十年 发现与研究
  • 简介: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11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罗丹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开幕。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及夫人,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娜·舍维约,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等出席开幕式。吕章申馆长、顾山大使、卡特琳娜·舍维约馆长先后讲话。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仪式。吕章申在讲话中说:

  • 标签: 思想者 罗丹 中国国家博物馆 雕塑 驻华大使 副馆长
  • 简介:在中国雕塑史上,宗教雕塑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中国的宗教雕塑是以佛教造像为主流,尤其到了后期,佛教造像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雕塑发展的兴衰演变。

  • 标签: 雕塑艺术 佛教造像 唐宋 彩塑 寺庙 山西
  • 简介:<正>近些年来,在我国不少新石器遗址中,陆续出土了一批不同质料、不同手法制成,而外观体态各异的雕塑人像,这些人像,不仅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也是古人某种意念的具体表证。对此若能绐予正确评价和解释,可成为复原当时社会面貌的有力参证。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址 人像 新石器遗址 出土 仰韶文化 雕塑
  • 简介:1983年7月—9月,在美协及有关部门关心下,我们完成了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的设计。现就总体设计的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一、设计意图: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不同于一般雕塑展览,多年来美术展览中的雕塑作品基本上

  • 标签: 城市雕塑 设计方案 总体设计 纪念性雕塑 城雕 大型雕塑
  • 简介:本文对山西地区寺庙中背光装饰的形式构成、制作工艺、装饰内容等进行分析,说明山西地区明代寺庙的佛像背光雕塑主要继承了元代背光雕塑的艺术风格,在表现空间上发展为立体的形式,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木胎泥塑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手法.装饰风格受到明代佛教发展、明代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等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材料制作手法下的立体特征与汉藏艺术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山西 明代寺庙 佛像背光 六拏具
  • 简介:2014年9月18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在巴黎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出席并共同主持会议。中法两国元首及总理均为大会发来贺信。刘延东表示,中法两国利益契合点多,合作互补性强,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繁荣发展,也关乎人类福祉。法比尤斯给予积极回应,并表示法中人文交流是法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各重点领域的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增进相互了解,

  • 标签: 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 人文交流 协议 雕塑 罗丹
  • 简介: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南缘,是古“丝绸之路”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研究价值。相继出土过西汉早期的半两钱、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东汉五铢、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及建中通宝、突骑施、日月光金等古钱币,这些古钱币是新疆古丝路钱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昌吉举办大型的钱币展览活动,

  • 标签: 历史研究价值 古钱币 昌吉州 世界 “丝绸之路” 天山北麓
  • 简介:一自古以来,同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另一种生产,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在没有科学技术的远古时期,尤为如此。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开始了为求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物质生产。那时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需取自天然。为获取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衣食之物等,就需要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采集、捕捞、围猎,这样才能得到维持生命的食物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类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群居的特性。大约从170万年以前起,我国就有了远古人类在祖国大地上活动和繁衍子孙后代。云南的元谋、陕西的蓝田、北京的周口店、辽宁的金牛山等地区,都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在漫长的一百几十万年的

  • 标签: 生殖崇拜雕塑 古代 人类 自身生产思维 物化形式
  • 简介:一、前言西辽河流域,是考古学文化区系划分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一个文化区,而赤峰则处于这一文化区的中心位置.经过几十年来对赤峰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及研究,目前对这里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现已正式命名的文化类型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另外,考古调查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

  • 标签: 赤峰地区 新石器时代 女性雕塑像 中国 文物考古 内蒙古
  • 简介: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西域 吐蕃 石窟 虎皮衣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