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在辽代大中型墓葬中,多流行使用阶梯式墓道,较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大型墓葬中所使用的斜坡多天井墓道,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契丹政权统治阶层墓葬的一个突出特点.墓道是墓葬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比分析较发现,辽代阶梯墓道具有形制、年代以及地域上的差异,通过对辽代阶梯墓道的考古学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辽代高等级墓葬在类型、演变、分布、源流等问题.以往学界对辽代阶梯墓道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文拟在较为全面收集和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代阶梯墓道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 标签: 阶梯式 辽代 墓葬 有机组成部分 中原王朝 大中型
  • 简介:今年二月间,我会在清理仓库时,得一残破并缺二足的铜质素鼎(照片2)。该鼎敞口,侈唇,腹稍外鼓,圜底,双耳对称置于唇上,足呈牛蹄形,上节肥硕,中渐内收,下部向外伸,似蹄趾状。鼎之腹上部仅有一道凸出的弦纹,耳正面有两道阴刻直线纹。鼎高19.1、口径22.4、耳高4.6厘米。

  • 标签: 阴刻 弦纹 直线纹 圜底 外伸 牛蹄
  • 简介:正呼和乌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呼和乌乡泉脑村东的一处山坡上,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贵乌拉镇10公里。该墓地南靠山梁,北临呼和乌河,地势南高北低。199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1座,该墓地头向多为北向,墓葬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墓葬内随葬品极少,一般置于头前或头龛之内,多

  • 标签: 骨胶原 稳定同位素比 汉代 饮食结构 人骨 西汉中期
  • 简介:几十年来,放射性同位锶(Sr)、铅(Pb)和稳定同位氢(H)、碳(C)、氮(N),氧(O)、硫(S)是用于人类及动物遗骸研究的同位体系。随着质谱测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接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热电离质谱仪(TIMS)等的出现,使得对于原子质量大于40(一直到铀)的天然稳定同位体系的分析变得容易,为生物考古学领域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 考古学 稳定 生物 非传统 应用
  • 简介:形制、工艺以及对腐蚀层的光学、化学分析,XRD检测,还有^210Pb放射性强度测定等,是鉴定古代青铜器真伪的常用手段。通过观察铜锈的腐蚀现象也可将人工做锈与长期埋藏自然形成的青铜锈蚀加以分辨。但由古旧金属或真的古代物品再加工而成的高仿品制作之精良,使用传统的检测手段可能仍无法确定其真假。锡同位测量是能克服上述不足,有效鉴定青铜器的新方法。

  • 标签: 青铜器 同位素 测量 应用 放射性强度
  • 简介:本文对郾城郝家台等5个遗址中的龙山墓葬出土人骨进行了稳定碳氮同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山时期的河南地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传统,一种以水稻为主食,食肉较多,可能是受南方文化影响;另一种以小米为主食,食肉较少,明显是河南仰韶时期饮食传统的延续,这两种传统在郝家台和煤山遗址中同时存在。尤其是煤山遗址的情况显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地位明显较高,贾庄的情况也支持这一判断。不同饮食传统的地理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南、北方文化势力在河南地区的影响范围。这些现象从饮食的角度揭示了龙山时期河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同时也表明,稳定碳氮同住分析方法能够突破以器物为对象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为考古研究提供新信息。

  • 标签: 河南 龙山时期 碳氮同位素 饮食 文化交流
  • 简介:  2003年3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的山坡上发掘了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属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①,由于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契丹族政权辽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在2004年被评选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标签: 吐尔基山辽墓 墓主人 同位素分析 内蒙古文物 边疆考古研究 考古新发现
  • 简介: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 标签: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简介:为研究纤维-壳聚糖共聚产物对石质文物封护保护的可行性,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将醋酸丁酸纤维(CAB)与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纤维-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同时研究了纤维和壳聚糖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引发剂K2S2O8浓度1.5mmol/L,预处理温度40℃,时间2h,纤维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2: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交联剂0.12mL,总液体积100mL。分析了纤维-壳聚糖用量对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性能影响,并且对石材试样进行模拟试验,测试分析了色差度、光泽度、接触角、附着力、透气性和耐老化等性能指标,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纤维-壳聚糖接枝聚合物浓度为15%的封护材料保护后,石材试样保持了原有的质感、光泽、颜色,并且憎水性、耐老化性等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对石材试样具有良好的封护效果,为天然高分子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标签: 壳聚糖 纤维素 接枝共聚 文物保护
  • 简介:本研究项目系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所进行的合作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为依据铅同位比值分析法研究“中国河南省巩义市黄治窑出土唐三彩及日本出土唐三彩、日本产铅釉陶器之产地推定”的提纲报告。

  • 标签: 铅同位素 釉陶器 日本 比值 中国 文物考古研究所
  • 简介:众所周知,铅同位分析在考古领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的原理是,用铅同位的比值,如^207Pb/206Pb,208Pb/^206Pb等等,来分析和比较含铅的各种物质,以确定材料的来源等。有学者用此方法来分析后青铜时代埃及的铅矿、眼脸粉、铅金属、铜金属和铜合金、颜料(包括埃及蓝和绿釉料)、玻璃和彩陶等,取得了好结果。

  • 标签: 铅同位素 青铜时代 埃及 材料 铜合金 金属
  • 简介:铅同位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 简介:~(87)Sr/~(86)Sr比值用来测定第6-11世纪,在东地中海地区的4个产地的玻璃。而其样品取自BetEliezer,BetShe'an,TelelAshmunein和Banias。样品分为两种:低氧化镁或泡碱玻璃和高氧化镁或植物灰玻璃。样品原件均为容器,或大块的未经处理的玻璃。样品经用金刚石丝处理表面后,取约100mg玻璃碎片,经仔细的清洁处理以除污染,在硝酸和氢氟酸中蒸煮,至于,再用二级酸HNO_3及HCl改变氯化物,在2.5mol/LHCl中的溶液通过适当的阳离子交换柱,含微量的锶被收集,并在脱气单钽丝珠

  • 标签: 锶同位素 玻璃生产 拜占庭 测量分析
  • 简介:201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镇至乌审旗舍尔利格镇的乡村公路建设中,发现一座墓葬。该公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巴音哈达遗址东部区域。2012年5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清理了这座墓葬(编号QAHBM1),同时于巴音哈达遗址调查,发现两座墓葬(编号QAHBM2、M3)。

  • 标签: 鄂尔多斯 巴音哈达 北魏 大夏 铁弗匈奴
  • 简介:近几年,金属在纤维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引起了纸张保护领域的关注。特别是铁离子和铜离子,不仅引起纸张的腐蚀,而且引起特殊的问题如墨水锈迹和狐斑。1988年,制备了FeCl3和CuCl2涂布的纤维样品,欲通过加速老化、DP(聚合体平均黏度)和FTIR研究这些离子对纸张降解的影响。

  • 标签: FECL3 自然老化 FTIR 纤维素 纸张 铁离子
  • 简介:对新石器时代北刘遗址早晚两期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分析以揭示先民的食谱特征,尝试探讨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的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关中地区史前社会性质及其演变提供新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刘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反映了当时先民以粟、黍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北刘遗址早期(老官台文化)先民在食物结构上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同属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男女食物结构已发生明显分化,而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阶段的清凉寺遗址先民的食谱差异表现较姜寨更加明显。这种男女食物结构差异的历时性变化可能是由当时食物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暗示了关中及临近地区从前仰韶至仰韶、龙山文化期社会制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演进过程。

  • 标签: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 简介: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关中地区 汉族 游牧民族 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家庭畜牧业
  • 简介: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 标签: 龙门石窟 佛像 封护 加固
  • 简介: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数十年的讨论,然而直到目前,共识却仍未能达成。本文首次从青铜器铅同位比值分析入手,对二里头文化的性质问题予以探讨。经过对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黄陂盘龙城、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铅同位比值数据的分析与讨论,我们支持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属夏文化、第四期遗存则己进入了商代纪年的观点。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文化性质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矿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