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和近年来的研究,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兴盛于商、西周至春秋,到春秋晚特别是战国以后,才开始走向衰落.其衰退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印纹陶的数量和纹饰种类大为减少.在发展、兴盛的商周时期,各地的印纹陶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纹样一般都在三、四十种以上,到了战国时期,主题纹样一般只有方格纹、米字纹、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蕉叶纹、麻布纹等,到战国后期,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较为少见,而粗线与细线米字纹、粗疏的蕉叶纹以及麻布纹更为盛行,这种情况在南方各地几乎是共同的.
简介:公元907年,在中国黄河流域先后更替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在长江流域则有前后蜀、南唐、吴越等国,史称“五代十国”。这些新建立的割据政权,出于自身的需要,纷纷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画史的记载,当时的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开封、成都、南京等城市及其邻近地区。其中,尤以较少受战争破坏的成都最为繁荣兴盛,成为五代时期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五代西蜀绘画在宗教壁画创作,人物变形和花鸟写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上承唐韵,下开宋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政治、画院管理、寺庙壁画,书画收藏等方面对五代西蜀绘画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求教于专家、学者。
简介:小邾国与胙国是姻亲国,邾友父鬲是小邾君为其嫁为胙国夫人的女儿制的媵器,本应随其女儿陪嫁到胙国,而却随葬在小邾国贵族基地。邾友父鬲和l号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胙国被灭也在春秋早期。二者年代相同,绝非偶然巧合。其原因应与胙国灭亡的重大变故有关。当时邾友父的女儿很可能未及出嫁胙国就灭亡了,也可能已经出嫁到胙国,在南燕兼并胙国时为避难而逃回到母国,同时也把媵器带到了娘家,或仅仅是把媵器转移到了小邾国,后因胙国灭亡,媵器便留在了母国,为其兄弟亦即第二代小邾君所得,到第二代小邾君或其夫人去世时,便把这些媵器随葬在墓中。如果此说不妄,则又可反证胙国灭亡的更为具体的年代。
简介:釉陶器在埋藏过程中,受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釉层剥离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河南地区四个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器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热膨胀系数分析和吸水率测试。结果显示,四个遗址中,釉面保存相对完整且剥离现象较少的是巩县黄冶窑,而铜川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和乾县懿德太子墓釉陶器釉层剥离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釉陶器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胎体烧结程度过低(因此造成吸水率过高)是影响釉陶器釉层剥离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釉陶器的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