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传统观点多强调盘龙城遗址与商王朝之间的隶属关系,忽略了盘龙城自身的特点。本文采用新的微量元素分组方法来对盘龙城和郑州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并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几个方面着手对盘龙城和郑州商城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以上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盘龙城遗址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与郑州商城青铜器相同,另一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则不见于郑州商城。此外盘龙城一些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均表现出自身特点。由此推测盘龙城出土的一部分铜器可能来源于自身独立的青铜器生产体系。此外盘龙城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类型和使用上也与郑州商城存在差别。盘龙城遗址虽主体因素属商文化,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 标签: 盘龙城 青铜器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微量元素分组法 区域特征
  • 简介: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旨在了解鹳河中游西峡县境内山地、平原和丘谷地带的聚落形态。调查面积约125~135平方公里,发现了近百处遗址,年代从仰韶中期一直到秦汉时期。通过系统调查,我们对调查区域内的文化面貌和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点、变化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地古代居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复杂变化。

  • 标签: 鹳河流域 区域系统调查 聚落形态 空间分析
  • 简介:自1805年武威首次发现西夏钱币窖藏以来,西夏钱币陆续有所出土。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甘肃等地陆续有一批西夏钱币的出土,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到了80年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关于西夏钱币出土的报道屡见于报刊,这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 标签: 钱币窖藏 西夏 流布 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 简介:本文讨论了区域调查、拉网式调查与区域系统调查的区别,详细辨析了目前中国多项调查中的工作主体、田野方法、信息分析,并对田野方法中的调查目的、区域范围、年代选择、操作方法等差异较大的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本土化、科学化、材料公布三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 标签: 区域系统调查 拉网式调查 本土化 考古学
  • 简介:齐鲁货币文化比较研究孙敬明首先需要说明,本文所谓之齐鲁是广义的文化概念,时间上分作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四期;地域范围主要参照《管子》所谓“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的区划,乃以今日所能见到的西起岱阴,沿泰沂山脉,蜿蜒起伏千有余里,而东从胶南入海...

  • 标签: 货币文化 春秋时期 海贝 齐国 称量货币 西周早期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战国末期楚墓随葬陶器的研究,依据陶器组合及器形的差异,将该时期楚墓划分为五个区域,认为各区域在保持总体特征的一致性的同时,区域性特征也是明显的,并对各区域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 标签: 战国时期 楚墓 陶器 文化内涵 楚文化
  • 简介:本文以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为讨论的主要对象,在二地同时期石窟艺术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 标签: 北朝佛教石窟 样式 区域性特征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正>山东是汉代出土漆器较多的省份之一。山东出土的汉代漆器主要出自胶东(文登、莱西)、临淄、临沂(银雀山、金雀山)和钜野四个地区。钜野出土漆器,仅是残片,又是孤立出土一次,受资料所限,暂难作分析比较,只好留待以后出土漆器资料增多后再作研究。这样,本文主要根据胶东、临淄、临沂三个地区出土漆器进行研究。这三个地区出土的漆器是外来输入品还是当地产品?是同一制地的产品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制地

  • 标签: 临淄地区 西汉中期 春秋战国时期 漆器 胶东地区 出土
  • 简介:3.比较社会学的考察(1)两种博物馆的类型化前面我们了解了日本和国外军事博物馆及和平博物馆的情况。表5类型化了和平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展览内容和开办经过。但是,这种分类只是一个理念,其实,表5并没有完全披露和平博物馆或者军事博物馆开办的所有特征。

  • 标签: 军事博物馆 比较社会学 和平 社会功能 展览内容 类型化
  • 简介:薛河流域是山东古遗址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合作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共发现遗址和遗物分布区180余处。项目在田野调查和聚落研究中使用GPS定位、分区采集和Arcview软件分析等手段,主要考察了本地区北辛文化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宏观聚落形态和变迁情况。大体而言,这一区域聚落发展的总趋势为聚落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范围逐步扩大,聚落规模逐渐增大,聚落间的分化逐渐明细。具体又可以分为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时期的萌发期、大汶口文化至商代的稳定期、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高速发展期三大阶段。宏观聚落变迁的整个过程以稳定和继承为主,突变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 标签: 薛河流域 区域系统调查 宏观聚落形态 聚落变迁
  • 简介:<正>(一)前言殷人和周人是我国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两个族群,她们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并与其他古代族群一道,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殷周青铜文明,从而在古代世界上占有非常显赫的位置。毫无疑问,殷人和周人在华夏族的体质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这两个族体质类型的探讨及体质因素的分析不但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了解,还可以为我们进行殷、周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以及殷、周两族的族源探索提供有益的证据。据古文献记载,

  • 标签: 东亚蒙古人种 体质类型 祭祀坑 类型比较 殷代 体质特征
  • 简介: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典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 标签: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 农业 作物结构
  • 简介:一、形成的原因青铜时代滇池区域的生业方式历经了不同阶段,发展成狩猎采集、渔捞、农业三种主要方式,这三种方式均存于滇池区域的青铜时代的不同阶段。形成这样的生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滇池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 标签: 青铜时代 滇池 原因 演变 自然地理条件 狩猎
  • 简介:11月12-14日,国家文物局筹备近两年的“中外合作区域考古调查工作报告会”在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30余家科研单位50余名专家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 标签: 中外合作区域 考古调查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 规范化管理
  • 简介:蒙元时期“洛水-渭水”流域的墓葬面貌存在明显的共性,随葬明器自成一体。本文通过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综合梳理,在探讨大区域墓葬文化的同时,将洛-渭流域的蒙元墓葬细分为河南、陕西和甘肃三个小文化区,分别探讨各个文化区域墓葬的文化面貌和阶段特征。

  • 标签: 洛-渭流域 蒙元墓葬 明器
  • 简介:燕下都与灵寿故城均是战国时期河北大地上的重要都城,本文主要就两者出土瓦当的形制、纹饰内容、构图艺术特征以及受外界影响情况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它们的思想渊源及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对于研究燕国与中山国的历史渊源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颇有裨益。

  • 标签: 燕下都 灵寿故城 瓦当
  • 简介:我国文物藏品评级的发展历程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物资源丰富,是世界文物大国。但是,因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我国无法对每一件文物藏品一视同仁。为了更好的保护珍贵稀有文物藏品,我国的做法是,将文物按照其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划分等级,等级不同,管理办法也不同。"如此以来,让珍贵文物藏品得到更加妥善而合理的保护和使用,存世更久。

  • 标签: 文物藏品 评级 资源丰富 一视同仁 划分等级 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