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主体民族”的提法混淆了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易造成误解与纷争。田野调查表明,“主体民族”观不能表达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平等态度,属于轻视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行为,加剧了弱势民族群体的自卑情绪、“等靠要”观念与民族隔阂。文章阐述了转变“主体民族”观念的现实需求、事实依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 标签: 主体民族观念 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
  • 简介:<正>香港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中国夺取的重要出海口岸,但是,在鸦片战争前期,香港并不是英国试图在华攫取的第一个目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不被英国政府视为是“理想之地”,英国对香港的夺取,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英国对华战略的若干调整过程.

  • 标签: 舟山 鸦片战争时期 义律 巴麦尊 英国政府 香港岛
  • 简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在东亚的地位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处于核心位置的时间还是相当之久。《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一书就从中国古代开始追溯,梳理中国在东亚秩序中的地位变迁,并对当前中国在东亚秩序中如何自处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此书内容略谈感受,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 标签: 东亚 中国 秩序 地位
  • 简介: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不仅体现为身份和职业意义上的转型,还体现在传统超越和角色转换上。在传统超越方面,农民要超越人际关系网络同质化倾向,超越传统的信任机制弊病以及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状况。另外,还要实现其在生产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社会权利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角色转换

  • 标签: 农民市民化 传统超越 角色转换
  • 简介:《儿女英雄传》汉语中穿插出现的满语属于作家写作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策略,而这种策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文康旗人身份及其对满语的态度、创作动机等深刻影响了写作过程中的满语转换,并通过满语转换助力建构小说主人公的旗人身份。

  • 标签: 《儿女英雄传》 满语转换 身份建构
  • 简介: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蕴含着诸多间接和直接有助于商人伦理转换和建构的思想及其依据,这些思想主要包括:良知说;“体用一原”论;“百姓日用即道”;理欲观、公私观及其唯我论,尤其是“新四民观”和“贾服儒行”论。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为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提供了诸多理论和思想来源,帮助他们实现了传统商人伦理的转换和新伦理的建构。

  • 标签: 阳明心学 世俗伦理 徽商伦理
  • 简介: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被重新激活,成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民族走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研究仅仅囿于国内的民族走廊,而没有从走廊更进一步延伸到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通道上。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将国内的民族走廊研究与国际的丝绸之路研究整合到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

  • 标签: 中国民族走廊 国际民族通道 “丝绸之路” 研究范式
  • 简介:张华腾,《中国1913——民初的政治纷争与政治转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以来,受革命史观和左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史学界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历来冠之以以“北洋军阀”之名,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往往以“黑暗”“专制”等负面概念简单概括,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一直相当冷落。

  • 标签: 政治转型 北洋军阀 张华腾 民初 中国 陕西人民出版社
  • 简介:英国本土学界的中古政治史研究百年:彩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向。斯塔布斯所代表的“追求民主”的宪政主义解读模式在20世纪中期就已被放弃。二战前后以麦克法兰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群体人物学的研究方法,转而以“追求利益”的庇护关系解释中古政治现象。麦克法兰创立的功能主义解读模式强调中古王权与领主之间的基本和谐,突出政治史中人的因素和细节探索,从而推动了地方史和人物史研究的勃兴。麦克法兰比斯塔布斯更像是当代中古政治史研究的奠基者。近二十多年来,新生代史家试图改变麦克法兰模式造成的研究细碎化弊端,把思想因素重新引入中古政治史研究,其中卡彭特等人倡导的“新宪政史”力图对英国中古政治发展再次进行宏观的观察与解释,不过强调这是“没有宪政主义”的宪政史,并非试图回到斯塔布斯。然而这一探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宪政主义 群体人物研究 庇护关系 新宪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