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雍正一朝时间不长.地位重要.它在清前期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起了重要作用。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兴盛时期,为时达百年之久。雍正在康乾两朝之间,承先启后。继往创新,匡失纠偏,没有雍正一朝的业绩,就谈不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其实该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同雍正帝分不开。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未竟之业,克服了康熙后期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乾隆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功业,使我们现代中国人仍然身受其惠。但康熙晚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在激化,形势十分严竣。由于天灾人祸和吏治腐败,各地闹事、民变、起义此伏彼起。准噶尔蒙古上层分裂国家的活动仍然猖獗,波及青海、西藏。北方沙俄虽相对安静,但其扩张野心

  • 标签: 雍正帝 康熙帝 雍正朝 中国历史 清前期 准噶尔
  • 简介:雍正朝先后在黑龙江、吉林、盛京、河南、山东、湖广、江南、直隶、八旗游牧和归化城设立13路巡察御史。至乾隆元年,内地之巡察御史先后停设,关外、口外之巡察御史在嘉庆、光绪年间停遣。巡察御史的职责是巡查驿站烟墩,稽查盗贼。在实际运作中,巡察御史的职责扩大。同其他官员一样,巡察御史也沾染官场弊病。巡察御史虽有存在的必要,但在督抚体制下,其在地方行政中并未产生多大作用。

  • 标签: 雍正朝 巡察御史 职责
  • 简介:<正>《清史研究》1992年第三期刊载了杨珍“雍正杀子辨疑”一文。最近翻阅史籍,发现一些有关雍正初年皇子教读的细节,整理成文,以作为补充参考。雍正御极之初,首先一件事是为年纪稍长的三位皇子延请教师。根据张廷玉年谱记载:元年正月,奉特旨:“朱轼、张廷玉、徐元梦、谧曾筠,着为诸皇子师傅。令钦天监选择吉日,进书房课读。”届期张廷玉等四人入书房,谒见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上遣内侍总管传谕曰:“皇子见师傅礼当拜。”廷玉等固辞不敢当,遂行揖礼。是日,赐肴馔饼果各一筵,蟒缎文绮各九端,并笔墨彩笺之属。越日进见。上谕曰:“皇子课读,事关重大。当教以立身行己,进德修业之要。若寻章摘句,记诵文辞,一翰林能为之.非所望于卿等者。”廷玉拜受命。

  • 标签: 张廷玉 清史研究 蔡世远 钦天监 立身 翰林院
  • 简介: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历次改土归流中革除土司最多的一次。据李世愉先生的统计,雍正朝共革除土司220家。其中,云南17家,贵州15家,广西10家,四川69家,湖广109家。可以看到,广西革除土司是最少的,相比之于湖广,经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湖广无土司",甚至可以说,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对广西土司的冲击是极其有限的。

  • 标签: 雍正朝 土司 广西 改土归流
  • 简介: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属于清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之一。该图此前并未公开,本文在介绍该图保存状况、绘制内容基础上,结合区划建置等信息,推断该图主要表现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间的海防、岛屿、沙洲等沿海状况,认为该图是该系列海图中较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图,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 标签: 沿海 雍正 《海国闻见录》 释读 主要表现 学术价值
  • 简介:雍正继位问题是清史上最大的谜案之一.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康熙五十六年的说明康熙不可能忽略立储的严格程序,现存"遗诏"是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 标签: 雍正篡位 康熙面谕 伪造遗诏
  • 简介:国际汉学大师、方志界前辈饶宗颐先生在《记康熙林杭学修之(潮州府志)》一文中说过:“记得一九三四年,余在顾颉刚先生主编之《禹贡半月刊》(第二卷五期)发表《广东潮州旧志考》,述清代潮州志历四次续修,康熙林杭学志十六卷,雍正九年胡恂志二十四卷三十目,乾隆廿七年周硕勋志四十二卷三十六门。为类踵增,胡志始终未能寓目。”对于雍正胡恂《潮州府志》的散佚,饶老一直认为是一憾事。在多次会遇中,他都希望我们作为潮州地方志工作者,要尽力寻找胡志。

  • 标签: 雍正 地方志工作 《潮州府志》 旧志 续修 康熙
  • 简介: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近三百年历史中,所谓“康乾盛世”已为世人所认同。在康熙和乾隆两位功业卓著的帝王之间.雍正王朝的时间仅有13年,不及前、后两朝的九分之一,但是雍正一系列行之久远的政策,为乾隆朝兴旺发达和清朝的长远统治创造了条件。“时势造英雄”,考察雍正的历史功过,必然要取决于他个人的因素和他所生活的时代。

  • 标签: 雍正皇帝 统治 康乾盛世 整顿吏治 乾隆朝 清王朝
  • 简介:<正>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内有一座御碑亭,中立通高4米余之清世宗“上谕”刻石,俗称御碑。实测碑首高1.13米、宽1.13米、厚0.43米,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刻“上谕”二字,阴面正中刻“皇恩浩荡”四字。碑身高2.12米、宽0.97米、厚0.22米;阳面刻该“上谕”全文,凡22行,每行不计留备提行抬格敬写之空位为37字,四周围以图案花边;阴面刻“顺天府属回民”立碑者“恭纪”题名,凡22行,74人,四周不饰花边。碑座高0.85米、宽1.39米、厚0.62米,亦浮雕图案。因将碑移出亨外露置已数十年,碑身字迹渐多剥泐,致于该碑之来历亦传闻异词。如近有报道说:“据寺人介绍,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也有

  • 标签: 回民 清世宗 训谕 礼拜寺 清真寺 《律》
  • 简介: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目标与性质,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鄂尔泰、雍正帝通过改土归流贯彻法治的思想以及完善法治目标的确定,认为雍正朝进行改土归流,主要是出于加强法治管理的需要,由此确定了改土归流的思想与方略,据此进行施治。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并非彻底取消土司制度,而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清廷强化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需要。

  • 标签: 雍正朝 改土归流 法治
  • 简介:清代科举中的“补殿试”,是指会试中式者未参加当年殿试,而参加以后科年的殿试,但雍正《山西通志》在著录山西“补殿试”进士时,仍按会试科年来著录,且未作任何标注,著录标准和通行的进士题名录不同,容易误导后世使用者。结合进士题名碑录等文献,通过十例,揭示其中问题,以期引起研究者重视。

  • 标签: 《山西通志》 科举考试 补殿试 考证
  • 简介:明·嘉靖与清·雍正《江西通志》是江西省志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江西省志编修定型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旧志的特点,

  • 标签: 江西省 通志 雍正 嘉靖 文献资料 发展史
  • 简介: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清朝官方资料,从康熙、雍正两帝对比的视角,深入讨论了雍正时期改革整顿生息银两制度的原因、内容及其在全国八旗和绿营系统推广的基本政策与具体实施过程。

  • 标签: 清代 生息银两制度 雍正 财政制度 绿营 八旗
  • 简介:北京通惠河自明代嘉靖七年(1528)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公元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随即议立北京为京师以后,通惠河仍承担运输漕粮入京的任务。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津铁路竣工以后,海运漕粮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运北京,不再经过通州,通惠河数百年来转输京师天庾的任务才算告终,转以运送各地商货入京为主。但是通惠

  • 标签: 清军 通惠河 嘉靖 明清 清代 明代
  • 简介:“巡抚”一词,本为动词,巡:巡行,巡视,巡察;抚:安抚,抚慰,抚治。汉班固《车骑将军窦北征颂》称窦宪“亲率戎士,巡抚疆域”,此“巡抚”即为“巡行安抚”之意,也是此词在文献中首见。由汉至元,史籍中多有使用,如:《北史·魏本纪第四》:“正光元年春正月乙亥朔,日有蚀之。夏四月丙辰,诏尚书长孙承业巡抚北蕃,观察风俗。”《晋书·刘颂传》:“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隋书·文帝纪》:“九年春正月……韩擒虎进师入建郭,获其将任蛮奴,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合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癸巳,遣使持节巡抚之。”

  • 标签: 巡抚 广西 清代 前言 安抚 将军
  • 简介:清代北方边政(政治制度)邢亦尘我国北部边疆的界定,直到清代才得以实现。清廷始而打败林丹汗,内蒙古诸部归顺。继而再败准噶尔部,外蒙古内附。通过武功文治,北疆空前统一,内外相安200余年。其开发治理的辉煌政绩,历代封建王朝无出其右。清朝统治集团崛起于我国...

  • 标签: 理藩院 蒙古王公 归化城土默特 《蒙古游牧记》 盟旗制度 唐努乌梁海
  • 简介: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rco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主张在长时期远视界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使许多看来不合理的事物的内在逻辑规律得以彰现.黄先生在一书中曾言及明人有所谓"烧荒"之举,使农耕和游牧民族均损失惨重,令人黯然神伤.①黄先生以研究明史著称,其寥寥片言只语所提及的明代"烧荒"这一现象不为普通人所知,即便历史专业研究人员亦莫究其详,然而古语云:读书得间.这种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若在学如积薪的过程被我们时刻关注而加以考据,则会饶有趣味地发现其间的历史大节目.

  • 标签: 清代 “烧荒” 中国 历史研究 游牧民族
  • 简介:班房,又称班馆,是明末以后迄有清一代在国家正式的监狱之外由地方官吏非法设立的管押轻微未决人犯及干连人证的场所。所谓差馆、押馆、卡房、歇家、便民房、自新所、候质所、知过亭、支搁亭、中公所等等,均名异实同。笔者在通过对班馆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和班馆现象的文本信息分析后,引入资源、实践与时空概念对班馆的结构化过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与其说是将班馆作为实体加以把握。毋宁说是将班馆置于行为过程的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目的则在于采取新历史法学的路径勾勒“纸面法”与“活法”(或者说“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律表述”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帝国的法律和法律的帝国视为多元的同一,认为班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博弈/空间关系。

  • 标签: 班房 班馆 歇家 社会资源 空间关系 转换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