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岁月流逝,往事淡然。然而,一提起发生在50年代、震惊湖北、影响全国的那起“天门县人民政府之印”失踪案,人们都会记忆犹新,为之咋舌。这是一起历史上罕见的重大反革命政治盗窃案。全国更印在封建王朝.印章是当朝授与朝庭命宫行使职权、显赫官威的玉宝,也是官居品位的象征,它与生子的命运紧密相关。因此,掌印人必须是心腹至亲。掌管皇帝玉莹,非正宫莫属;监管各级官员印章,非一夫人无以代替。所以,官府掌印者,均称“掌印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的印章,虽不比帝王时代那样神圣,但也事关重大。1953年4月20日,天门县人民政府大印失踪后,湖北省府立即责令天门迅速查处。“政府不能一日无印。5月4日,省政府
简介:开元二年(714)的西州蒲昌府,是府兵制行将废弃、正值重大战事期间的唐代西部边陲的一个折冲府。蒲昌府在这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政务文书得以在墓葬中保存下来。这批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往那个特殊时空环境的通道。由于本组文书的行用时间相对集中,而且都是围绕府兵番替事务的,借此能够梳理出一些文书所处的政务环节,是研究唐前期地方官府政务流程难得的档案资料。通过对这批文书的分类排比,参照敦煌吐鲁番出土相关文书,将唐代地方官府(中央官府当亦如此)实际处理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文书分为案由文书、行判文书和送付文书三种文书流程中的环节性形态,并借此对这些文书所涉及政务处理程序做出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可供参照的坐标系,对已经刊布的相当数量出土唐代政务文书进行环节上的定位,并初步探索出关照唐代政务运行的文书学研究范式。
简介:信息问题是君主制的重要问题,古代皇帝面临着如何迅速、准确、尽量全面地掌握信息,同时又不被无效信息所包围的难题。本文从唐代中央官特别是常参官面奏或疏奏的制度性规定及其调整的角度进行讨论。安史之乱以前,调整的重点在于规范面奏与疏奏的层次、程序、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皇帝处于政务信息流转以及决策过程的顶端。安史之乱以后,皇帝给予部分中央官以疏奏特权,其疏奏得以直达御前。皇帝废除正衙奏事,利用延英召对方式,能够掌握面奏的时间、人员,并采取与中央主要官员分别沟通的方式。皇帝不再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顶端,而是处于政务信息流转过程的核心,控制着信息的筛选与分配。皇帝希望通过重要政务信息的控制、议题的选设、议政方式的安排等,努力掌握政务处理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