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案例】作文课上,我发现平时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李明,今天一反常态,人好像蔫了,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下课后,找他谈心,得知原来身为留守儿童的他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家唯一照顾他的爷爷这几天生病了……望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忧心忡忡,心中忽然升腾起一种异样的感动:多么懂事的孩子!随着新农村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悄然变化正影响着农村每一个家庭,牵动着农村每一个孩子的心,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第二节作文课我决定临时辟为“生活空间”作文课,让孩子们都来念念家里的那本“经”。

  • 标签: 新农村 作文课 “新” 留守儿童 改革进程 思想观念
  • 简介:当下新农村、城镇化运动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茶地展开。建设新农村,实现城镇化,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新农村 实验 张一 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 伟大复兴
  • 简介:沿318国道向左贡县行进,放眼望去,玉曲河金光闪烁,蜿蜒伸向远方。一路上,山峦起伏,河道纵横,一座座横跨河流的新式吊桥,一幢幢坐落山间的藏式新民居,成为高原大地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见闻 风景
  • 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年初又出台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至此,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从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下发,我们可以明显体察到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中央对当前农民问题的关注,这些文件的下发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临夏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州农业人口171.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6%,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州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面临的机遇,就如何进行临夏州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前景献计献策。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 临夏州 “一号文件”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三农”问题
  • 简介: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需基于新旧政策措施相衔接并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需要依靠金融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需要农牧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青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行了思考。

  • 标签: 青海省 农牧区 新农村建设
  • 简介:文化站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但这并不排斥文化站以自己拥有多种文化娱乐手段的优势,以文艺活动为载体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各种科普知识、政策法规、国内外新闻、社会信息等等社会文化资源,都可以用文艺的形式传播给群众,从而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 标签: 乡镇文化站 新农村建设 文化娱乐活动 社会服务工作 文艺活动 精神食粮
  • 简介: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面。目前,海南州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 标签: 农村 土地流转 海南州
  • 简介:“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的正当合法权益、重视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 标签: 农民 新农村 主体作用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农牧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甘肃是欠发达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从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省民族地方农牧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返哺能力差,因此,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甘肃民族地区即存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又存在牧业,牧民、牧区“三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比其它地区更艰巨,更复杂、更繁重,重点和难点都比其它地区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甘肃民族地区 农牧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农”问题 生产力发展水平
  • 简介: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开发与利用,实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种种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发展,民族优秀精神便会成为民族发展繁荣的灵魂,并且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故而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便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这种传统与现实出发,树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才能够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同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才能够在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民族的和睦和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民族地区 民族文化建设
  • 简介:毛南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毛南族聚居区。这一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性别比高、生态脆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诸多现实难题。客观、理性地面对当前的现实困难,探寻相关的解决对策,有助于提高毛南族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以及社会生活质量,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促进毛南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标签: 毛南族 新农村建设 现实难题
  • 简介:深秋的高原有些寒意,秋日的阳光却分外明媚,收获了一茬的田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致。我们一行三人驱车从县城沿着桥荫公路出发,经过朔北藏族乡和东峡镇来到了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最东部的向化藏族乡。公路两侧别具特色的建筑带向远方延伸着,带着城市的气息,为这个小乡镇增添了现代活力。在群众的印象中,向化一贯贫困落后。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藏族 大通县 侧记 自治县 小乡镇
  • 简介: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安居工程作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本文根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实地调研资料,参考政府统计数据,介绍了安居工程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安居工程建设的成果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 标签: 西藏 新农村建设 安居工程
  • 简介:坐落在距互助县城3至4公里处的台子乡多士代村,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庄。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贫穷落后与他们如影随形。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多士代人通过积极挖掘养猪业潜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全村经济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快步推进。这个有6个生产合作社,324户,1360人,43名党员,3400亩耕地(其中水地1100亩)的纯土族村庄正在发生着质的飞跃。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村党支部 故事 村民 劳务经济 生产合作社
  • 简介:第三届浙黔文化论坛分别召开了崭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阳明学的理论和实践”专题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农村文化和阳明学研究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展开学术研讨,为当前新农村文化发展,为弘扬“知行合一”人文精神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农村文化建设 阳明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 专题研讨会 知行合一 文化论坛
  • 简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客家文化建设,要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历经千百年在生产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既含中原文化血脉又有客家原乡特质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所蕴含的客家精神塑造了诸如洪秀全、丘逢甲、孙中山、朱德等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推动古老而又沉重的历史车轮前进的客家优秀儿女,客家文化包涵了客家精神伦理、方言、文学、艺能、歌舞、建筑、民问信仰习俗等诸多方面。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传承与保护 闽西客家 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客家文化
  • 简介:据1998年10月26日《西安日报》报道:在西安举办的第九届全国书市,汇集了全国500余家出版社的14万种图书,然而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只看到30多种,仅占展售书的万分之二。难怪有的渴望买书的农民懊恼地抱怨:“农民兄弟买本书咋就这么难啊!”据我们分析,...

  • 标签: 农村读者 图书 地方出版社 三大革命运动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生产建设兵团
  • 简介:<正>1975年3月,我结束了为时21个月的知青生活,作为所在区随县环潭区首批两个(另一个是刘春发)"亦工亦农"2人员之一,被任命为随县环潭区河武公社党委副书记。当时按每月37.50元给我们发工资,其中20元交生产队记工分,年底参加生产队分配,17.50元作为生活费。由于我所在的生产队分值不高,年底分配时,扣除粮、棉、油实物折款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分配。也就是说,当时的"亦工亦农"干部,月工资也就是17.50元,仅够住村下队吃派饭时付给农户的饭钱。这种农不农、干不干的身份一直维持到1977年底才正式转为国家干部,吃上了财政饭,定行政25级,月工资37.50元,其中粮贴2.50元。

  • 标签: 现金分配 国家干部 亦工亦农 知青生活 刘春发 阶级敌人
  • 简介:2015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促进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小班小校"面临的考验重重,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对小规模学校现状与改善策略进行了十几年的潜心调查与研究的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孙冬梅教授。

  • 标签: 城乡义务教育 小校 办学机制 教学效果 经费保障 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