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红塔区年鉴》(2002年更名为《红塔年鉴》)盘活广告靠什么?靠整合市场资源。广告,在年鉴中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形式美,而且还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价值。近4年来.《红塔区年鉴》编辑部十分重视广告事业的发展,1998年组稿88页,1999年组稿107页,2000年组稿74页,2001年组稿130页,合计399页。平均每年99.7页。仅2001年广告收入就上缴国家税金7565元、上交区财政统筹金5.8万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红塔区年鉴》广告何以能成为良好的发展势头?究其主要原因,瞄准市场,以市场为先导,抢夺市场先机,整合市场资源。集中表现为“三借”。
简介:当今以影视或体育明星做广告,无论于银屏或报刊上,已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但在30年代,却是“少见多怪”的“顶尖时尚”。最早的广告作品,起源于“电影皇后”胡蝶。胡蝶以主演无声片《战功》一举成名,接后又以《秋扇怨》《夫妻秘密》《歌女红牡丹》等故事片,轰动全国,风靡南洋。1931年春节过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举办“迎春招待会”。胡蝶作为特邀贵宾,自然分外引人注目。会上,有记者问她最喜爱哪一家商店的服装。胡蝶脱口而出:“鸿翔服装店的衣服,不但做工考究,而且款式时新,我常去选购。”此话本很平常,岂知出于胡蝶之口,立马形成轰动效应,顾客纷纷登门,一时“鸿翔”的销售额
简介:19世纪中叶,一辆木制的手摇纺车,叮叮咣咣降生在中原农家。造就它的,是个走乡串户的能工巧匠。这工匠也许没喝过多少墨水儿,更没什么商标意识,好像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名字或什么标记镌刻在纺车上。这辆纺车虽无名号,质地却很精良。用着轻巧顺手,出线又细又匀,绞劲儿恰到好处。嗡嗡嘤嘤转起来,眼见线穗子一圈儿一圈儿朝外胀。正因为如此,曾祖母出嫁时,指明要她心爱的纺车当做嫁妆。我没见过曾祖母。我父亲也对他奶奶印象不深。但是在我们那一带,很多人都知道当年有个麻奶奶。曾祖母小时出天花,落下一脸白麻子。眼看着眼角长出皱纹,要成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不得已跟了我曾祖父。据说曾祖父一表人才,却穷光蛋一个。曾祖母过门当天,就支起了她心爱的纺车。第二天,又打开梳妆匣,拿出了多年攒的体己,让曾祖父买下村头二亩猪拱地,一股脑儿栽上了果木树。白天,她拧着小脚,用瓦罐掂水,一棵一棵地浇;晚上,吱吱咛咛的纺车总是响到月亮落。她烧饭,总是用手举着柴禾,让火苗不远不近刚好燎住锅底。这是让柴禾充分燃烧,避免浪费热力。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几十年下来,他们便把二亩猪拱地翻成了几十亩田,我祖上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