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汉书·艺文志》中,数术、方技略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诸略并列,是汉以前的学术大宗,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中方术类简帛佚籍和实物的不断出现,为古代思想研究带来了挑战和刺激。学者以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对战国秦汉以来方术之学的发展与影响进行探讨,重新
简介:《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为鲁人左丘明所著,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的二百六十年间的史事。《春秋》与《左传》原来是二书;到晋朝杜预才以《左传》分年月附在《春秋》后。孔子修订的《春秋》好比新闻标题,《左传》的记事,好比新闻报导。孔子的《春秋》笔法,好比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左传》的记事,好比新闻报导的文章。《左传》的文章有它的写作法,这种写作法就成为
简介:先秦典籍中存有大量称引《诗经》语句的材料,可用以考察时世之变迁与士风民俗之流传,对于研讨先秦学术的渊源发展状况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民国时期,胡朴安著《诗经学》一书,即专列一章名为“春秋时之赋诗及群籍之引诗”,对这些材料重视有加。群籍之中,《左传》引《诗》数量居一时之冠,计有一百八十条,或以论人,或以论事,或引《诗》申义,或引《诗》证言,使用颇为广泛。
简介:《左传》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成就很高的散文著作。有关这部书的性质和一些文献学上的问题,我在本刊1982年2期曾经做过简单介绍。本文试就《左传》的文学价值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文学和历史是两种范畴。文学家感情热烈,史学家态度冷静;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是文学家的权利,如实地记录史实却是史学家
简介:《玉篇》残卷卷九《欠部》:“歒:子合、子陆二反。《说文》:‘呜歆也。’野王案:口相呜之声也,或为嗽字在口部。又音徂感反,《左氏传》:‘响有昌歇白黑形塩。’杜预曰:‘蒲殖也。’舴名毯,《说文》为鱼字,在鱼部。”
简介:本文选择章太炎经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春秋》《左传》研究进行论述。章氏对《春秋》《左传》的研究基本上以论述《春秋》《左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批驳公羊学派的《左传》作伪说为皈依。他从史学角度论证《春秋》为经史一体,《左传》信而可考,论证《春秋》三传的关系,论证《春秋》《左传》笔法、体例、行文的不同之处等,从论据到论点均有精彩、可取之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简介:《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杜预注:“昌歜,昌蒲殖。”孔颖达疏:“昌歜,飨之所设必是篷豆之实。……《说文》云‘歜,盛气怒也。从欠蜀声’。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不知其字与彼为同为异。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
简介:《左传·僖公四年》中"南至穆陵"之"穆陵",既不在齐境内,也不在楚境内,而应在越国南部,可能就是会稽山中的"永穆陵"。
简介:<正>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参考有关善本点校的《左传》一书(1986年版名《春秋经传集解》,1997年新版更名为《左传》),笔者在进行"《左传》《国语》引《诗》研究"课题研究中,发现其标点有五处待商榷。1.《闵公二年》载:许穆夫人赋《载驰》。杜预注曰:《载驰》,《诗·卫风》也。许穆夫人痛卫之亡,思归,言之不可,故作诗以言志。①
简介:《春秋左传诂》是洪亮吉在经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春秋经传集解考正》则是清代学者陈树华的着作。该文通过对读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与陈树华《春秋经传集解考正》,指出《春秋左传诂》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乃抄袭《春秋经传集解考正》而成。今後对洪亮吉及《春秋左传诂》之评价需略加改写,而研讨《春秋左传诂》时也应注意其文本之复杂性。《左传》学史类着作很少论及陈树华的《春秋经传集解考正》,应给予其一定的学术地位。
简介:《汉语大字典》2010年第二版“歇”字,音项(二)据《广韵》“徂感切”作“zan”,释义作“切断的菖蒲根,可佐食,也可人药”,并引广益本《玉篇》“欢”字材料判断“疑‘歇’释菖蒲殖,误”。
简介:《左传译文》求疵郝继东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是阅读《春秋左传》的一部极好的参考书。此书博大精宏,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历算,征引极丰(约400余种)考证详尽,为今人所仰慕推崇。沈玉成的《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2月1版,下称《译文》)是和杨先生之...
简介:余杭章炳麟尤长於左学,着有《春秋左传读》,实乃近代《左传》学中举足轻重的经疏。章氏能推陈出新,如《庄公二十一年》“郑伯将王”,前人不释,章氏列举《诗经》、《庄子》之例,指“将”、“逆”往往对举,释为“护送”,其言合理。但又因章氏勇於立说,故书中亦有不周之处,如《庄公十四年》“入又不念寡人”,“念”义本平常,章氏读作“埝”,引《方言》“埝,下也”,再释为“降”,即“不降寡人”。此实舍易求难,求诸过深。本文就《春秋左传读》一书的优点与不足,举隅探析,以明梗概。
简介:《左传》使用复合假设连词较为普遍,如“若犹”“若又”“若其”“若苟”“若使”“若果”“若将”“若必”等。其中有些词义容易产生误解。如“若犹”之“犹”与“尚”“还”之义;“若使”之“使”与“使得”之义;“若果”之“果”与“果真”之义;“若将”之“将”与“将要”之义,易于相混。再如“若又”之“又”、“若其”之“其”表示假设,后世罕见;“将”“必”二字单用表示假设,已不习见,二字连文更属罕见。此类用法,更容易引起误解。
简介:黄侃在儒家经书上用功至深,曾三次手批《白文十三经》。在熟读注疏的基础上,黄氏用朱、墨两类符识分别将《春秋》《左传》的正字、注音、校勘等文本问题,以及左氏汉儒师说、三传异文异说、诸书所见左氏经传异文异说等解释问题逐一标出,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左氏学知识网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黄氏这种朱墨批校的治经方法,可能师法汉儒。黄侃圈点断句虽以杜注为准,但并非尊崇杜氏学。黄氏推崇汉儒旧注,驳斥杜氏新说,这反映出其左氏学立场更近于刘师培,异于中晚年的章太炎。
简介: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与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庄公四年:"四年,春,王正(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有"王正月"与"王三月"两种版本。有学者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版本得出了《左传》中的"荆尸"是楚月名,且都为"正月"的相同结论。实际上,把"荆尸"释为楚月名不是与《传》文矛盾,就是与文意不合。所以还应遵循旧注,将其释为"楚国的一种军阵"较妥。
简介:刘师培是刘氏家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左传》学多承自家传。文章从清代《左传》学面临的挑战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刘师培《左传》学的动力与成就,指出他不仅理清了《左传》学史上许多疑案,进而论证《左传》传经的合法地位;而且吸取今文经学的义例方法,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刘师培在《左传》学史上的建树具有不可替代性。
简介:《左传》为我国古代经典,注解此书者代不乏人。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杜预《注》,孔颖达《疏》,近代重要著作有日本学者竹添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本文对前人注释《左传》有关训诂、史实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补充意见。
简介:杨伯峻先生在广泛征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左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解读,这使《春秋左传注》在《左传》的注释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后人研究、阅读《左传》提供了便利。但全文仍偶有可商、可补之处。学者对于《春秋左传注》的商榷多关注于疑难字词,却忽略了《春秋左传注》在某些常见词的释义上存在的问题。借助于语法知识、古书行文、古人注释等,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词进行了重新解读。希望有助于《左传》的研究。
简介:隐喻和转喻是符号学中重要的概念,最初被视为语言装饰的手段,后来人们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文化形成了隐喻和转喻,各种不同的隐喻和转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特征。《左传》中就有很多隐喻和转喻现象,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辞令中的委婉语。委婉语通过隐喻和转喻方式形成,主要目的是为了避讳和求雅。
《左传》方术研究
《左传》的文章学
《左传》引《诗》考论
从文学角度看《左传》
《左传》“吕歇”补正(中)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
《左传》“昌歜”补正(上)
《左传》“穆陵”辨释
《左传》标点商榷五则
《春秋左传诂》抄袭举证
《左传》“昌歇”补正(下)
《左传译文》求疵
读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记
《左传》中的复合假设连词
黄侃手批《左传》初探
《左传》之“荆尸”再辨证
刘师培在《左传》学史上的建树
《左传》疑义新证(成公篇)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献疑
《左传》委婉语的隐喻和转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