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简介:避暑山庄曾为清朝北巡行宫的中心和清中叶的第二政治中心,有着重要的政治、民族和军事内涵。避暑山庄和常山峪行宫等行宫的修建,与清帝北巡和木兰围场的建立密不可分。有关避暑山庄的研究颇多,但将避暑山庄与北巡途中的其他行宫进行比较的研究及相关著述则较少。本文通过对避暑山庄与当时北巡路线固定后,多次途经的规模较大的常山峪行宫之建筑格局、北巡驻跸时间和次数及皇帝日常政务处理,以及这两座行宫的兴建、行宫运作、理政活动及驻兵等情况进行比较,以此角度,浅析两行宫功用和地位的微妙变化,从而试探两行宫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兴衰变化。而随着道光朝之后木兰秋狝的取消,加上内忧外患,财政拮据,避暑山庄和常山峪行宫等一道衰落。
简介:<正>避暑山庄创建于18世纪初,最后完工于18世纪末。山应兴建近百年,历经康、雍、乾三朝,这个时期,清朝政府不仅完成了统一边疆大业,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而且在经营、开发边疆过程中,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在清代开发祖国边疆过程中,以长城边外的开发最早,而山庄的兴建几乎与边疆开发同时起步,同时发展。康乾时代出现的人口北迁高潮及北疆初具规模的开发成就,这些都为山庄的兴建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本文将以这一时期内地流民北移.清政府对策以及边外地区土地开发与农业生产发展对避暑山庄兴建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与研究。
简介:1935年,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和中央红军可谓是历经磨难,饱受饥饿之苦,在敌人围追堵截之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吃树皮,甚至饿肚子。但他们又是有口福之人,他们在贵州畅饮茅台酒;到了四川,翻越夹金山时吃到了四川的朝天辣椒;之后在雪山草地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物资弹药得到了相当的补充,更为可喜的是他们还意外地吃到了江油中坝腊肉。然而,长征途中毛主席、朱总司令吃到的四川江油中坝腊肉是怎样得到的?运输中坝腊肉经历了多少艰辛的历程?红四方面军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将中坝腊肉送到千里之外的懋功,让中央红军和党中央领导吃到了全国最具魅力的中坝腊肉?我们今天就为你揭开其中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