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卫所志作为一方综合性的志书,其修撰是与府州县作为对等的地理单位进行的,其内容反映了一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的情况,因而也证实了顾诚先生提出的“明代卫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存在的”这一观点。现存的31种卫所志,大多数为该地区最早的志书,其关于卫所早期建置、卫所在清初的改制以及卫所设置地区的变迁历史等方面均有着详细的描述,为我们研究卫所制以及有关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材料。

  • 标签: 卫所 志书 军事性 清初 情况 明代
  • 简介:卫所制度建立于明初,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置和裁并。一些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一些卫所直接被裁掉、其土地与人口被并入附近的府厅州县。与此同时,清朝也有建立新的卫所,直至后来才被裁并。而且裁并卫所的过程时有反复,一些被裁掉的卫所会再次设立,之后又会再次被裁并。有清一朝,共有约817个卫所被裁并。在所有被裁并的卫所中,有21个卫所先被裁并,后又复设,之后又再次被裁并。有22个卫所是清朝新设置的卫所,之后同样也被裁并。有67个卫所被改置为府、厅、州、县这样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集中于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主要分布在西南与西北两个区域。在七种改置类型中,改卫为县数量最多。在被改置的三种卫所类型中,实土卫所占绝大多数。清廷对于卫所的裁并,有利于国家行政区划的整齐划一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征税征粮操作的便利性,还有利于各民族间互通有无与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 标签: 清朝 卫所 裁并
  • 简介: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中后期开始"民化"。入清以后,清政府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学界对清代卫所制度的研究著述颇丰,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局部探讨或个案层面的微观分析,缺乏全国层面与贯穿整个清代的宏观研究以及整体的理论概括。对于清代卫所裁并府厅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虽然也有一些先行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史料记载比较丰富的区域和时段,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一些卫所裁并资料相对欠缺的地区和时段则少有问津。因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体角度来看,这些数量统计都不彻底和完整。未来,需要更多的宏观研究,通过研究清朝裁并卫所的整个过程,分析中央与地方对待卫所裁并的不同态度,探讨其对于清朝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屯田经济、文化教育、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等产生的影响,评价其整体的意义。

  • 标签: 清代 卫所 裁并 综述
  • 简介:羁縻卫所是明代卫所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边疆型和内地型两类。明初建于武陵山区的羁縻卫所,最具有内地型羁縻卫所的代表性。它的设立是明初民族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具体实行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明朝初立时对武陵山区的控制,有效地稳定了湖广行省的形势,保证了澧水、沅水等战略运输线的通畅,同时也对土家族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教育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及族称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土家族地区 卫所 羁縻 明代 武陵山区 民族政策
  • 简介:明太仓州施贞石墓出土古籍《古今考》中存有散夹于各卷内的手抄文牍共14页,该手抄文牍性质为明嘉万时期太仓州太仓卫前千户所官员奖惩履历文册;其中"巡抚""巡按""巡盐御史"等官职的出现体现了明代御史"因事特设"的特点和巡查地方及考核官员的职责。该文牍在保存明代卫所官员履历资料和反映都察院御史考核卫所官员职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 标签: 手抄文牍 前千户所 “操院” “盐院”
  • 简介:收录在《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的《卫所武职选簿》,至少保留了180余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卫所官军的升赏情形,于郑和下西洋研究堪称弥足珍贵。据此较为原始的档案,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郑和下西洋三次军事行动的具体年份,较大程度上填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具体人名,获知郑和下西洋官军的主要来源,进而确定其部队性质。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卫所 武职 史事 军事行动 档案
  • 简介:明代茶马制度不能简单地称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明代的茶马制度重在“得番固围”,“得番”在于建立和确保卫所下的属番体制,设官“编族”,铺展为类似于编户的基层组织。属番体制源自元代,明代嵌入了以茶怀柔的新因素。从而将茶马制度内嵌于属番体制之中。

  • 标签: 明代 茶马制度 属番体制
  • 简介:近年来,随着郑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对郑和史料的再发掘,就王景弘问题展开了多方探讨和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王景弘的生平简历,王景弘与郑和的关系,王景弘的航海专长,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海外的影响等多领域。

  • 标签: 史料 后裔 发现 武职 卫所 明代
  • 简介:土司统治时期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土家族土司社会的构建经历了元、明、清改土归流之前的几个时期,其中明代卫所设置对土家族土司社会的构建影响最为深远。社会基层组织的设置、官吏名称的使用、风俗习惯的形成、文化教育的发展、族称的出现等社会构建的因素,均留有卫所影响的痕迹。

  • 标签: 卫所设置 土家族 社会构建
  • 简介:在南岭山地,以军户为身份的人群,随着卫所调戍制度的改变以及军屯的散乱,在明中後期控制了军屯,获得了屯田所户籍。清初湖南清丈和兴屯的过程中,官方实施了较为温和的改革措施,强调亲族保结、民间报垦、延缓升科。三藩之乱打乱了改革节奏,在康熙定鼎後施行的新一轮兴屯招垦、裁屯归县、编户计丁等改革中,失去屯籍的军屯户和民田寄庄户面临户籍及学籍的普遍需求。联里朋甲的规定,旨在解决这类土地人居格局的难题,其合同户籍内部的组织方式,承续的是明代中後期军屯散乱後的人地关系格局,反映了从顺治朝至康熙朝帝国统治艺术的转变。经过明清国家制度转型与南岭社会变迁,一种整齐可观的明代军屯社会结构,竟在清代得以构筑。

  • 标签: 南岭 卫所 军屯 蓝山县 粮户归宗
  • 简介:扬州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明代江浙一带比较重要的回回人口活动区。前辈学者对该地的伊斯兰发展及其回回人口的来源己作了不少重要研究。如,对扬州回回人口来源的研究方面,田坂兴道曾提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善于经商的回回吸引到京杭大运河一带的城市,这其中就包括扬州。但他没有注意到明代前期的军事调动对扬州回回来源的影响,

  • 标签: 回回 扬州 人口 中心 卫所 中国伊斯兰教
  • 简介:明代漕运改革,既体现了王朝财政体系的整体转变,也着眼于解决运河沿线漕运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徐州卫所和仓储体系的转变,集中呈现了这一过程的丰富面相。宣德五年,徐州左卫的建立与由支改兑直接相关,是兑运法得以实行的重要环节。同时,徐州开始形成两套仓储体系,即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支运功能的广运仓和兑运法下州县级水次仓。长运法的实施,并未改变徐州所行兑运法,却对其支运体系做了调整,广运仓转变为运关支行粮所在。可见,支运、兑运到长运法的实行并非简单的线性变化。理解三次运法改革,不但应从交兑方式理解,更需对漕运卫所和仓储体系等作整体考量。

  • 标签: 漕运 徐州 卫所 运军 仓储
  • 简介:所谓“卫所”,《明史·兵志》说:“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率5600人为卫,1200人为干户所。所设总旗2,小旗10,大小联比以成。……其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 标签: 卫所 洪武年间 政府开发 贵州 建省 屯堡
  • 简介:常在文学上发表不同意见,目无权威、我行我素,而想维护"权威"的人,把他看成是"个人主义"表现,总想当面批判他一通,显示自己对权威的绝对忠诚。

  • 标签: 萧军 个人主义 权威 回忆说 不同意见 骆宾基
  • 简介:光复会后期重要领导人李燮和创建的光复,在光复沪淞、攻克南京、援鄂、北伐诸役中,屡建战功,为东南光复和民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至今史学界对光复尚无专论。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光复的演变发展、历史功绩和解散原因等问题。

  • 标签: 李燮和 光复军 清政府 光复会 北伐战争
  • 简介:  衡量一支军队是不是威武之师,要看它在战场上能否战胜强敌;辨别一支军队是不是仁义之师,就要看它如何对待战俘.……

  • 标签: 八路军新四军 战俘改造 新四军日军
  • 简介:所谓"票",即"军用手票"的简称,最初叫做"军用切符",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日军曾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出兵中国山东省的青岛,开始改用"军用手票"的名称.此后凡是日军出国作战,均在军中和所占领的地区使用"票",如1922年侵入苏联的西伯利亚,1931年侵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日军把战火烧到那里,"票"也就随着其侵略势力的扩张流通使用到那里.因此,"票"的发行完全是政府行为,其应用沿革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史.

  • 标签: 军票 日本军 票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