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经对陈铭枢说过:“没有你们的人民政府,就没有今天的人民政府,……我们今天的人民政府还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毛泽东所说的“你们的人民政府”即1933年11月22日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 标签: 中华共和国 人民政府 生前 新中国成立 人民革命 毛泽东
  • 简介:破土动工于1958年的人民大会堂,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大会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和新中国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天安门城楼、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相互呼应,构成了既具浓郁中国特色又焕发着新时代气息的大型广场——天安门广场。正因为此,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举世的瞩目。而关于这个广场和这座政治性建筑的构建方案设计及定案过程常人难窥其真、其详,于是有了各种猜测和谬传。例如海内外盛传天安门广场规划和人民大会堂设计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做的;又如在天安门广场上耸立至今的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究竟出自谁人之手,说法亦不一而足……出于一个偶然的机缘,笔者认识了陶宗震先生,这位人民大会堂方案真正设计者以自己亲历亲为的事实,对笔者往日关于人民大会堂设计记叙时直接援引的传统说法,一一给予了澄清。

  • 标签: 人民大会堂 天安门广场 设计方案 苏联专家 方案设计 规划设计
  • 简介:张道藩(1897—1968),字卫之,贵州盘县人,美术教育者。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文艺理论家。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晚年在台北写过一本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其中一首题画诗有“红云出岫非有意,落叶归根实有情”的诗句,表现了他对故乡的难舍之情。

  • 标签: 张道藩 生前 文艺理论家 政治人物 民国时期 教育者
  • 简介:约一年前,南京一位老校友函电交驰,约我撰文记述蒋经国先生在台湾的往事。我已年逾八旬,早已参透世情,往事如云烟,还提它干什么呢?但我毕竟是一名中国人,对祖国有一份难以化解的浓浓情意;加之年青时所研读的又是政治科学,难免不对时

  • 标签: 台湾 蒋经国 函电 南京 政治科学 云烟
  • 简介:西泠印社在文人结社中是以印为核心的,可是在社长中,却有一位与印无关的人。解放以后的首任社长张宗祥,是个渊博的学者,文史考古不用说了,诸如医药、戏剧、书画等都很有造诣。尤其是地理,他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教这门课了,那是1902年在海宁的开智学堂的事。可是,对于印学他其实是不懂的。近年来出过多种张氏的纪念册,其中也都没有与印有关的文章。

  • 标签: 张宗祥 生前 文人结社 西泠印社 社长 学者
  • 简介:在全面抗战的前一年,有一位生于蜀中,却血溅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女英雄,她殉国时年仅三十一岁。当年,她身边的战友和群众,都亲切地称她"瘦李",日伪军则称她是"红妆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共匪女头领"。她就是赵一曼。笔者走访了赵一曼的出生地四川宜宾,她生活、工作和斗争的地方湖北武汉、宜昌,江西南昌、九江,上海,还有她最终献出生命的地方,试图找寻一个真实的赵一曼的人生

  • 标签: 赵一曼 莫斯科中山大学 滨江省 东北人民革命军 赵尚志 中共党员
  • 简介:陈独秀的大名,在我国近代史上毁誉了大半个世纪,他的子女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死在杀场上”。他的一生,坡坡坎坎的事多,平平坦坦的事少。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盖棺也难论定。

  • 标签: 陈独秀 四川 中国 生平事迹 邓蟾秋
  • 简介:郭字宽(以下简称郭):在履历中胡耀邦同志学历低,可是在各种工作岗位上都提出过很多思想创新,这是为什么?

  • 标签: 胡耀邦 生前 思想创新 工作岗位
  • 简介:著名社会活动家、上海市原副市长金仲华先生逝世45年了。关于金仲华之死,多年来以讹传讹甚多。我同他有过交往,其自尽后参与现场处理等事。回想起来,那一幕幕,记忆犹新。

  • 标签: 金仲华 社会活动家 原副市长 现场处理 上海市 逝世
  • 简介:1981年5月25日,著名爱国人士杜聿明的追悼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庄严的哀乐,肃穆的气氛,激起了我对杜聿明许多难忘的回忆,觉得在这位30多年前我便认识了的采访时象身上,尚有许多未及采访的内容。遗憾和怀念,促使我再次去他的家中。

  • 标签: 杨振宁 追悼会 共产党 淮海战役 台湾当局 蒋介石
  • 简介:1958年4月,胡适回到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还是痴情依旧,喋喋不休地吹嘘自由主义,公开主张由知识分子组织一个在野党。他还表彰雷震"是真正争取言论自由的英雄、好汉、斗士"。可

  • 标签: 胡适 中央研究院 言论自由 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 在野党
  • 简介:“建国前”、“建国后”这两个词语在地方志文件、报刊上经常读到,通常被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简称。于是有人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未尝不可以也称“建国”。可见,“建国”并不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用语,其含义是很不准确的。地方志一般不宜用简称,更不能使用含糊不清的简称。因此,我们编纂地方志以不用“建国前”、“建国后”的提法为好,要用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我们的志稿、文献更具有科学性,严肃性。

  • 标签: 志稿 中华民国成立 专用语 含糊不清 未尝不可 和平起义
  • 简介:1931年4月,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更名为《家》,是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家》已先后四次被内地和香港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拍摄的同名影片《家》较为国内观众所熟悉,影响较大。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陈西

  • 标签: 电影拍摄
  • 简介:<正>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李大钊也随着这股热潮,于1913年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李大钊的家乡所在地——河北省乐亭县,濒临渤海,距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的唐山较近.1889年他出生时,那一带的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唐山至天津的铁路修成后正欲向秦皇岛、山海关延伸.这使他自幼就受到近代思想的影响,极想富国强民,使国家早日实现近代化.基于此,他接触新学较早,在永平府中学读书二载后,就在京奉铁路全线通车的1907年夏天,“感到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天津当时为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是袁世凯创立的一

  • 标签: 李大钊 留学日本 袁世凯 早稻田大学 法政专门学校 社会主义
  • 简介:不久以前,各类媒体大量报道了中国政府动用海陆空交通工具,接回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的新闻;之后,又有从日本接回中国公民的报道;前几天,报章上又刊登了一篇综述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所罗门群岛、泰国、埃及、也门、日本等国接回海外同胞事例的文章,这些新闻报道使我深为感动。

  • 标签: 回国 中国政府 中国公民 新闻报道 所罗门群岛 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