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民生轮船公司原名"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轮船公司,也是旧中国企业中从事事业性经营的三大企业之一,在我国民族资本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2年9月它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全国公私合营的一面旗帜,为1955年在全

  • 标签: 公司公私合营 建国初期民生 民生轮船
  • 简介:公私合营运动在全国农村“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屋、财产之后,1950年代便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财产充公了,不过方法与手段比农村消灭地主、富农那种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要温和一些,因为城镇里的财富所有者,已经听到、看到地主、富农的下场,大势所趋,形势所逼,他们看到执政者的铁拳是很硬的,不敢反抗,只有就范,叫做“和平、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 分子 土地改革 私有财产
  • 简介:1956年工资改革奠定了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建立等级工资制、扩大级差、推广计件工资和建立奖励制度等方式,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笔者以上海市档案馆藏相关档案资料为依据,对全行业合营前后上海纺织业新合营企业工人的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1956年的这次工资改革在增资指标不断降低、保证工资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贯彻所谓"按劳取酬"的工资原则、建立合理等级工资制度、促进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目的。而在全行业合营前后积累的如工资制度混乱、冻结工资、取消变相工资等问题,更加剧了这次工资改革的负担,最终导致这次工资改革只能是一次十分不彻底的调整性改革,不仅没能建立稳固的工资体系,甚至加剧了工资工作的随意性。此后企业职工工资制度不断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生产因素影响,逐渐走向"平均主义",成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非制度"化的集中表现。

  • 标签: 上海 1956年工资改革 纺织业 新合营企业 平均主义
  • 简介:我在工作生涯中完成的最后一项任务,是创办全国首家中外合营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从1985年到1990年,我在厦门国际银行连任第一届和第二届董事长。这五年是我在改革开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最多,也是收获最多的时期。新银行开业伊始,就面临着严重困难和危机。最初几年,银行的股份和股东也一再调整和变动。直到1991年10月,厦门国际银行作为一家中外合营银行才算真正创办成功。一个积极、大胆的尝试

  • 标签: 厦门国际银行 创办 合营 改革开放 董事长 开业
  • 简介:湖北日报社是宣传系统中的机关报社,因开展了对外承印业务,又具有生产单位的特色。"三反"运动袭来之际,商业习俗、福利分配、用钱管物都成了贪污的罪证。即便多次对证私商及其员工,报社领导已然发现是冤假错案,依旧穷追工厂的材料,追查贪污人员与私商盗窃报社财产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既因政治指标的压力,亦是经济困局下的无奈之举。

  • 标签: 商业习俗 “三反”运动 机关生产
  • 简介: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一倾向又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然而在专制王权下,“公私共利”的原则却依然存在。在山泽禁区内,历代帝王通过实施“弛山泽之禁”以实现所谓的“公私共利”,实质上是掩盖山泽私有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在禁区外的山泽区域,通过“公私共利”的利用规定,一方面是君主与实力阶层在山泽占有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同时,亦是保障普通民众获得再生产手段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层面而言,这种“公私共利”并不能真正实现,体现出古代国家权力在维护民众再生产方面的缺陷。

  • 标签: 山林川泽 禁区 弛山泽之禁 公私共利
  • 简介:<正>本刊曾于1991年第2期公布《1942年前日本在华工矿业资产之调查统计》史料一篇,为使资料进一步充实与完善,特再选编其在我国沦陷区掠夺公私工矿业经营与收益调查资料公布如后,俾供参考,本件档案仍选自馆藏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全宗,文中标题为原件所有。

  • 标签: 青岛 面粉厂 工矿业 委任经营 沦陷区 资本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