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笔者对家乡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采访、古藏文文献资料解读等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岷江上游苯寺院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制度条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西藏苯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除了具有神学宗教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区域性、民间大众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说藏族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苯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源头和最典型的代表。

  • 标签: 苯教 教育 组织管理 课程
  • 简介:丹噶尔是今青海省湟源县,清乾隆九年设立主薄道光九年升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湟源县。“丹噶尔”一词源于清政府将当地黄教寺院“东科尔”谐音而来,此后东科尔指的是当地的东科寺,丹噶尔成为该地区的名称。历史上的区域范围“东至镇海堡圈门(今东峡乡山城)西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巴燕托亥庄(今巴燕乡巴燕村)青海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曲卜炭沟西宁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塔儿湾青海省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下胡丹度青海界二十里,东北至西纳川、拉沙尔、喇课营汛西宁县三十里∽’清嘉庆、道光时期是青藏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之一,该地是内地通向西藏、新疆的门户,是当时茶马互市及民族贸易的重要市场。随着外商进入丹噶尔从事羊毛贸易,基督也随之进入此地。基督在丹噶尔地区的传播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尝试。

  • 标签: 丹噶尔 青海省 基督教 传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西方传教士
  • 简介: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中心,考察女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 标签: 女教 婚姻 《愁言》 晚明 情理
  • 简介:道德主体性系阳明“四句”的思想宗旨,其善恶之辨经,自在、自发、自觉和自由纬,整体呈现了主体性的发生、发展、提升和实现的动态过程和逻辑关系。对阳明主体性思想的阐释与弘扬,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 标签: 王阳明 四句教 主体性 异化
  • 简介:贵州圣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科技发展目标,是包括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是经营高科技的印刷业本,不断加大技改力度,就经济之可能,尽量购置国内外先进的印刷设备,大力引进人才,建成先进生产线,依靠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新科技产品,壮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外是不失时

  • 标签: 发展目标 高科技 业发展 对开双色胶印机 贵州 生产线
  • 简介:  [说文解字]  和,是个形声字,但它跟常见的形声字结构有些不同:左边的"禾"表示读音,右边的"口"表示意义.……

  • 标签:
  • 简介:本文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例,探讨了河南伊斯兰古行碑的相关问题,在对省内古行碑进行介绍后,重点分析了朱仙镇南碑亭碑中阿拉伯文和汉文内容,并对其中的伊斯兰典籍和古行十三条源头略作论述,对古行主张条文的含义逐一解析。最后回顾了河南伊斯兰中的新行及与古行碑的关系,并认为荥阳等地区新行传统的确立以及新思想的传入是古行碑出现的直接原因。

  • 标签: 古行 新行 朱仙镇
  • 简介:陶飞亚教授将文献材料与田野调查、口述史的资料相结合,详细描述了耶稣家庭建立、扩展、兴盛以至终结的历史全貌,深入分析了耶稣家庭内在的生存与体制困境及终结的原因等,并敏锐地捕捉到其历史的本质——基督乌托邦的中国呈现。

  • 标签: 耶稣家庭 基督教 乌托邦 民国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古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宗教,后来发源于国外的佛教、伊斯兰、天主教、基督也陆续传入我国。中国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社会历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主要讲“仁”,“神道设”,重视祖先崇拜,对宗教“敬鬼神而远之”,采取宽容温和的态度。由于儒学的影响,

  • 标签: 民族宗教 伊斯兰教 构建和谐社会 西道堂 古代中国 中国社会
  • 简介:陈垣先生曾疑京藏《摩尼残经》《二宗经》,林悟殊则指出解决这部经的本名及出於摩尼何典的悬案对确定这部残经的资料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部经与摩尼科普特文着作《克弗来亚》第38章作了详细比较,旁及粟特文、中古波斯文与回鹘文资料,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此经无疑不可能译自《克弗来亚》第38章,但是二者高度相似,不仅结构相近,而且对应术语多达三十余个,合理的推论只能是二者同源,即二者均是摩尼亲撰的《大力士经》的改写本。二者的相异之处,应当是在长期的、复杂的多语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而二者的类似之处则出自《大力士经》原本。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教残经》 《大力士经》 《克弗来亚》
  • 简介:作为宋诗革新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创作倾向,“诗”发展到熙宁、元丰年间时,业已蔚为大观,欧阳修以及苏轼前期的不少诗歌其主要代表。此后,随着苏轼领导诗坛和朋辈后学的推波助澜,“诗”逐渐变本加厉,成为宋诗之普遍风貌。然而,从熙丰到元,黄庭坚也从...

  • 标签: “以文为诗” 黄庭坚 欧阳修 韩愈 苏轼 诗文革新
  • 简介:据了解,早在酝酿设立地级宿迁市之时,从国家到地方的有关领导就曾认真参考了宿迁历代地方志,并咨询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地情论证。而地级宿迁市正式组建之日,也正是市属四县的新方志(《泗阳县志》、《泗洪县志》、《宿迁市志》(县级)、《沭阳

  • 标签: 兴宿迁 志鉴 鉴兴
  • 简介:宗教界代表人士作为信教群体特殊阶层,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宗教界一般人士和信教公民的桥梁和纽带。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省份,加之又地处内地连接西藏、新疆的中枢地带,境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教派、教职人员与信徒众多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进行分裂、渗透活动,而具有深厚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宗教代表人士在反分裂、反渗透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尽管近些年宗教界人士培养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由之而浮现,因此,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相关部门适时地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尤其宗教界代表人士综合素质的培养尤显重要。

  • 标签: 青海省 宗教界代表人士 培养 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
  • 简介:晚清名臣王茂荫(1798~1865年)出于公心朝廷推荐人才,一生中不下数十人,所荐之人大都得到录用。其儿辈他作的《子怀府君行状》(“子怀”王茂荫之号)中说他“于国计民生政事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事方殷,人才为重,故于宏奖风流,尤注意焉。前后荐剡不下数十人。凡所敷陈,多蒙采纳;凡所推荐,多蒙录用”。

  • 标签: 王茂荫 人才 绩溪 徽州 嗜好 晚清名臣
  • 简介:诗歌、对联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形式。我国有不少名家和教师,运用此种教育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是诗的典范。早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饭堂的过道上,悬挂小黑板,用于诗。针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好坏,写诗于黑板上,进行表扬或批评,说服或鼓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诗,后来搜集在《校园百咏》里。

  • 标签: 诗教 教育效果 道德品行 传统教育 女子师范学校 先主
  • 简介: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编纂的权力——《论语》例",我们都知道《论语》这本书虽然跟孔子有关系,但并不是他一笔一笔写成的,而是由他的弟子编纂而成的,那么这就极有可能存在着编纂者或者被记录者之间的张力问题。例如,如果你给你的朋友写传记的话,虽然你记载的东西是你朋友的事例,但是怎么去记载,所有的材料编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你编纂的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 标签: 《论语》 编纂者 权力 朋友 记载 故事
  • 简介:杜佑是唐代中期的名臣,担任地方官有政绩,在德、顺、宪三朝间任相亦有声誉,所着《通典》尤为汉唐典章制度史之空前巨制。史书对其不吝赞美,所可议者,即其妻的有违当时道德之行为,如《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云:

  • 标签: 杜佑 真相 《旧唐书》 唐代中期 《通典》 地方官
  • 简介:随着文体意识的不断强化,对同一文体的系统研究是当下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就童话而言,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有47篇,比重可谓不少。因此,对这一类文体的深入解读与教学探究,更显意义重大。一、当前小学语文童话文体与教学分析童话是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具有丰富幻想色彩的故事。童话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一类课程资源,因其大量夸张

  • 标签: 单为载体 学习单为 教学尝试
  • 简介:对于中国传统礼制的演变,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志》序中有一个著名的判断:“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虚名.”认为三代的礼乐能够推行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而唐朝考订礼文甚备,贞观、开元之间的礼仪实践也很兴盛,却不能追踪三代,是因为“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所以说唐代的礼乐已成“虚名”.

  • 标签: 国家社会 礼书 唐宋 文昌 中国传统 礼乐
  • 简介:戴震的“理杀人”说共有三层意蕴,分别为“理灭欲”“意见理”及“势杀人”。与“理杀人”的前述三层意蕴相应,戴震又分别提出了肃清“理杀人”现象的三套方案,即阐明“理欲统一”、标举“理在事中”及践行“以情挈情”。然而,依照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有关分析,戴震的解决方案并不彻底,“杀人”之祸仍未从根本上免除。当代儒者在传播儒学时,不仅应当从戴震对“理杀人”的批判中领受教益,而且也要吸取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有关启示。

  • 标签: 以理杀人 列维纳斯 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