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顾颉刚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颉刚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上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解
简介:<正>抗战一开始,顾颉刚先生即离开北京,于1937年9月到兰州,在甘肃、青海考察教育一年。爰就整理他的遗著时所知,将他这一年中的活动,略述于后,作为他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七·七事变后,顾颉刚先生由于办通俗读物出版社,宣传抗战,为日本特务人员所注目,列在逮捕名单之中,被迫离开北京,离京之前,他把所经管之事,作了以下安排:“燕大史学系主任交煨莲(洪业)或贝卢思女士,禹贡学会交宾四(钱穆)与张维华、赵肖甫,歌谣学会与方纪生等,通俗读物编刊社则移绥办理,只剩一北平研究院仍可遥领也。至于家属,暂留北平,如予不能回平,再全家南迁。书籍什物则分存成府、禹贡学会两处。”(1937年7月20日日记)
简介: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