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民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满族语言与萨满文化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揭示出满语中蕴含的萨满文化因素,进一步印证满语语义与萨满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入认识满语独特的文化意义,并为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客观例证,以推进深层研究。
简介:
简介: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远在人类蒙昧时代就产生了,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禁忌也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禁忌不仅在法律产生前对调节人们的行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就是直到今天也还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的许多方面。恩斯特.卡西尔就曾在他的《人论》中说过:“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却是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
简介:从知识角度说,王秀丽主编的《法国概况》用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知识准确地反映了法国社会与文化的主要方面;从能力方面说,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异质文化因素的适应性,帮助学生实现交际语言的恰当性和可接受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文化与语言并重,知识与能力相长,是该教材优长所在。
简介:11世纪70年代编定的《突厥语辞典》中文化语言学研究对社会文化变革有较大影响、分化人文地理对语言和方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诗歌谚语的哲学观念方面也是如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解析。
简介:在中国境内,近一个世纪以来发掘的语言事实和文献表明,在古丝绸之路上,仍然有许多没有完全解开的历史谜团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对其中一些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简介:<正>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洪堡特(vvilhelmVonHumboeldt)曾经说过语言的历史,是整个文化史的一部分,“语言被深深地埋在人类的精神之中,语言在人类进步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它。文化的每个状态在语言当中也很显露。”一个民族的形成,必有其成熟的语言相伴随。如果一个民族自始至今一直保存和使用着自己的民族语言,我们就可以断言,这个民族的过去
简介:从壮语地名命名法的角度,探讨壮族方位认知与颜色认知的特点。方位认知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点、相异点和相对应点。颜色认知与汉族相比,其认知的基础、物理内涵及文化意义均有不同。壮语地名的意愿地名也与汉语不同,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原生性。
简介:陈寅恪认为,中国的"国粹"多含外来成分。不过"流传既久,浑亡其外来之性质",遂"认输入较早之舶来品,或以外国材料之改装品,为真正之国产土货"了。不仅音乐、建筑、中医等皆如此,就是道教和宋代理学,也都是这类"国粹"的典型代表。
简介: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种标志。很多人不会忘记,二十来年前,我国学术界出现过引人注目的“文化热”。由于“文革”时期文化遭受从未有的歪曲和践踏,故而在拨乱反正之后,阐述文化和文化史的论作一时风行。文章、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还有大部头的书,像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推出的《中国文化通志》等,多达数十卷,上百卷。这一热潮后来向纵深推进,研究逐渐专题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文化的研究成为热门。
简介:彩调作为广西著名的民间戏剧,里面有着众多的方言俗语及民间小调,这些方言俗语和民间小调构成了彩调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它在广西这一方土地上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简介: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清代锡伯族被编入八旗满洲后,就开始接受和使用满语。乾隆时,部分锡伯族由东北迁至新疆伊犁,二百多年偏处一隅的地理条件和清政府对其采取的军府制统治,使满语在锡伯族中得以继承和保存。目前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使用的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其语音系统和语法特征与满文基本相同。而当地锡伯族人所说的锡伯语(即口语)与满语对比,差别较大。当地锡伯语的使用、锡伯族的教育以及锡伯文图书出版等情况表明,现在锡伯语的使用已呈衰退趋势。
简介:一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因喜欢语言文学走上了学习藏语的路,经中央民族学院及西北民族学院的课堂学习、到夏河实习,向老师学习,向藏族同学学习,向生活学习,藏语的殿堂之门逐渐为他打开,他对藏族人民及其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掌握,再经调查语言的专门训练和实践,他由此走上了再三调查藏语研究藏语的路,一生与藏族的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着薪火相传的使命感,作者感情真挚地把他学习调查研究藏族语言文字的经历、成就特别是心得体会向读者一一道来。
简介:性灵派诗人属于清代乾嘉年间苏杭地区的士民阶层,其审美情趣接近于市民之趋俗。他们多具有灵气才情,再加上袁枚性灵说的引导,使性灵派的诗歌或曰性灵诗,除了于内容意旨上有若干共性外(拟专文论述),同时亦显示出一些明显的艺术表现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使性灵诗于乾嘉诗坛崇唐模宋的创作风气中别树一帜,独具特色,成为真正具有清代自己面目的诗歌。性灵派人员众多,性别、才学有别,但其主要成员或多数成员却有着共同的审
简介:“人丁”一词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曾经有着非常高的使用率,属制度性词汇。为政府财政税收的专业术语,不仅在社会管理中,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流行。但是到封建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税收制度的变革,“人丁”概念的内涵发生本质性变化,并且逐渐在人们的语境中消失。
简介:《忾达尼》与回族语言文字安继武《汽达尼》是1898年新疆的一位回族阿訇编译成书,并于1899年在前苏联塔什干石印出版的一部经书。因为作者原籍是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人,新疆回族习惯称他为“灵州马”,经名叫穆罕买德·沙里哈·孜亚汉迪尼。据说他的后代仍在焉...
简介:贵州是一个层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多民族居住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宗教形态也纷陈杂错:各少数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中国固有的道教,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并存于这块土地上。宗教对贵州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对贵州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受贵州社会制约和贵州文化的浸染,外来的宗教也发生了一定量的变异,带上了明显的贵州特色。这不失为研究贵州文化个性的新视角,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简介:南阳曾是楚族的居住地,也是楚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之一——申县的所在地,在楚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从学术界谈及南阳地域文化常常使用的“楚风汉韵”四个字,也可看出这一点。具体而言,南阳在楚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介:理学承袭儒学,由“二程”所创立,后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发扬传承,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随着学者在闽粤赣地区广泛传播,对当地的客家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客家传统文化中敬祖、祭鬼神、崇文重教、知书尚礼、讲理性、知礼仪、懂教化等深受理学南传影响,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形式。
简介:“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满族语言与萨满文化
回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力作──读《回族语言文化》
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探赜
文化与语言并重,知识与能力相长——王秀丽主编《法国概况》评介
《突厥语辞典》的文化语言学价值
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
民族语言是洞察民族文化历史的窗口
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
彩调语言与民间俗语及小调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锡伯族语言文化教育现状管窥
通向语言殿堂之路--我与藏族语言文字的不解之缘(上)
性灵派诗的情调与语言特征
语言与历史:清代“人丁”概念的异变
《忾达尼》与回族语言文字
宗教与贵州文化
南阳与楚文化
理学与客家文化
土族与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