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是从事影视传媒业的专业人士,而且也基本没有经历影视媒介素养专门训练或专业研究。①依据多种问卷调查和观察,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家长年龄大都在30—50岁之间,他们大都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影视媒介文化的专业教育:其一,这些家长不是新世纪中国高考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幸运儿。

  • 标签: 电视 家庭 专业人士 专业研究 媒介素养 问卷调查
  • 简介: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于1986年刊登在《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莫言与陈建宇和朱伟先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艺谋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 标签: 《红高粱》 莫言 柏林电影节 字幕翻译 金熊奖 《人民文学》
  • 简介:<正>《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六部小说中最受欢迎也是最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的一部小说。很多评论家和学者纷纷从电影改编的大潮中汲取对小说的新的解读。这些新的解读对我们在当代对奥斯汀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视角对这部经典著作被多次搬上银幕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一、接受美学及其观点作为西方重要文学理论,接受美学探讨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但其主要观点也适合电影这种文艺形式赏析,特别是《傲慢与偏见》

  • 标签: 接受美学 期待视域 奥斯汀 电影改编 研究意义 审美距离
  • 简介:从运用高科技来进行动作表现的《罗宾汉》(RobinHood,2010),到太空歌剧、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2012),再到同样视效惊人的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Exodus:GodsandKings,2014),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1937-)近年来的作品,表现出了其对于视觉审美的执着追求。而硬科幻作品《火星救援》(TheMartian,2015)则可以视作宝刀不老的斯科特的一次转型之作。电影讲述了因意外而无法与队友们一起返航,被迫滞留在火星的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寻求一线生机,并最终成功与救援队伍会合的故事。从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提名来看,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可谓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 标签: 视觉效果 救援队 火星 审美风格 美学视角 奥斯卡金像奖
  • 简介: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关注着某种交叉现象(索尼亚·利文斯通就是利用并通过美丽的形象来描绘媒体研究的现状的[利文斯通1998])。实际上,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由媒体——特别是通过媒体传达的文本——激活的传播策略的分

  • 标签: 文本分析 媒体研究 协商程序 社会经验 文化维度 方法论
  • 简介:中国电影的不景气,当然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如电视在客观上挤掉了大量的观影人数,其他娱乐业,如上网、电子游戏机、舞厅、健身房等,又转移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消费注意力.加之电影自身运行机制的滞后,票价过高,资金投入的不足等等,都是造成当下电影业不景气的因素.然而,一个与电影业直接相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电影制作者们似乎忽略了观影群体的文化转型和审美接受心理的变化.有时只是一厢情愿地在"我拍我的电影",这就势必造成电影文化生产与电影消费的脱节,为此,有必要把当下观影中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接受,作为一个问题予以讨论并高度重视之.

  • 标签: 中国 电影艺术 电影事业 电影创作 文化背景 审美接受
  • 简介: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好莱坞被逐渐"清除"了国人的视野。时过20多年后,随着中美建交,好莱坞电影从"中美电影周"等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开始进入到了中国的放映市场,整个8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引进历程充分体现出中美两国电影从文化到市场的博弈过程。理解好莱坞电影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好莱坞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电影海外市场的推广和营销,甚至文化影响力的拓展都提供了一个参考的维度。

  • 标签: 80年代中国 好莱坞电影 引进片
  • 简介:本文从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出发,运用心理学上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分析了当代电影叙事模式的变化。认为在当今的电影创作中,既要发挥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的“同化”作用,也要“顺应”新颖独特的非常规叙事模式,电影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 标签: 同化 顺应 传统叙事 非常规叙事
  • 简介:如今韩中合拍电影逐渐成为一个可观的电影制作模式,而针对该模式的两国的观众研究一直是被忽略的话题。本文通过网络第一手资料,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分析韩中合拍片里若干具有代表的样本,试图探究两国网民对此类影片的观看需求,浅析这类影片赢得受众欢迎的机理。

  • 标签: 合拍片 观众 明星 中国电影 韩国电影
  • 简介:在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欧洲各国于“一战”后开始重拾电影创作,企图挑战好莱坞的世界霸权。乌发电影公司(Ufa)作为德国电影业的执牛耳者,合民众欣赏趣味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类型众多,影的出现打破了好莱坞电影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电影重入中国的缩影。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叙事、美学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了迎风格不一,受到了中国观众与知识分子的注意。鸟发电丰富了早期中国电影市场的外片类型,是民国时期欧洲

  • 标签: 民国时期 乌发公司 商业制片路线 传播与接受
  • 简介:表演是电影评论(书面也好,口头也罢)中的百慕大三角。我们有的是办法,或绕过或越过或避过评论电影中的表演,视此为理所当然。对表演的评论或失之于笼统(惯常的综述);或只关注演员的形体、怪癖和所饰演角色的外形变化(更为细致深入的评论);或是仅着眼于形式和风格而丧失表演的价值与作用(本质主义评论家和博主),或因道德训条而未被考虑(政治立场的影评);或完全被忽略并被重构为一个场景中活动的人物(1980年左右的电影理论)。

  • 标签: 电影表演 电影评论 构成要素 近距离 原因 言语
  • 简介:本刊讯:2016年6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湖南、江西巡查监督会议在长沙召开。湘、赣两省共30个受资助项目,接受国家艺术基金组织的中期巡查。由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实施的'弋阳腔音乐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鉴于弋阳腔的生存现状,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作为项目主体,整体设计科

  • 标签: 艺术基金 弋阳 音乐人才 中国戏曲学院 戏曲声腔 副主任
  • 简介:在我国电视业的发展过程中,电视社教节目是创办较早的一类节目。电视社教节目,以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与其它类电视节目兼蓄共融,在综合发挥电视多种功能方面一直起着独特的作用。许多电视台,包括国外电视台,都很重视这类节目,把它看成是电视台综合实力的表现。

  • 标签: 新闻性 知识性 娱乐性 电视社教节目 综合实力 节目制作
  • 简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舞蹈艺术同样也离不开大众和生活,借用肢体语言来传递、释放、宣泄一种情感,与观众心灵沟通,并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

  • 标签: 舞蹈 艺术性 技术性 观赏性 肢体语言 思想感情
  • 简介:纵观舞蹈的发展史,从古至今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情寄于舞,舞表于情,情舞交融,形神兼备"。一部舞剧,只有其思想逾越时空的淘沥,其艺术令人赏心悦目、耐人回味,并且彼此相得益彰,才能够成为传承时代的艺术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感情,舞蹈形象鲜明饱满,舞蹈风格独特多样,其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

  • 标签: 思想性 艺术性 舞蹈作品 《红色娘子军》
  • 简介:“华语电影”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及理论探讨中的一个常见的概念。该概念自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被业界、学界、媒体和官方广泛言说和探讨,显现出一定的“共识”。“华语电影”的概念在促进产业协作、文化包容和政治认同等方面具备了“生产”与“物质”的意义。但该概念自从诞生以来也面临着一些学术争议。“华语电影”的概念事关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构想以及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建构问题。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与环境下中国电影主体的“言说”和“想象”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偶发性范畴”,它体现了一种语言建构与主体想象的“非物质”和“非稳定性”特征。本文运用了雅克·拉康的主体建构理论,分析了该概念的“建构”与“想象”的特质。

  • 标签: 华语电影 主体性 文化认同 语言建构
  • 简介:调查报道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它意味着新闻记者开始冲破文学界限从而进入政治领域,同时也预示了记者与社会上层之间复杂的角力关系(Fitzpatrick,1994;Lotz,1991)。尤其在社会动荡或改革时期,调查报道尤为兴盛。它的兴衰取决于大众对政治经济资源分配的合理悱是否了解,是否要求更多的知情权,以及该政治体系对批评是否有足够的忍耐力(weir&Noyes,1984)。

  • 标签: 中国 调查性报道 新闻调查 新闻报道 叙事技巧